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成立60周年(图)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创建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杨太阳摄
本报讯 (记者 杨太阳) 春华秋实迎院庆,丹桂飘香校友归。10月20日,“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创建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为院庆发来亲笔贺信,向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全院广大师生、教职员工、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王刚在贺信中说,1952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档案专业,开启了新中国的首创的档案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帷幕。6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经过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发展成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刘东方等到会并致辞。大会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纪红波主持,院长赵国俊对学院发展历程和主要成绩作了简要介绍。全院所有师生、海内外校友、兄弟院校代表和社会各界12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杨冬权受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的委托,代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全国档案系统百万档案人向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所有校友致以最诚挚、最热烈的祝贺。他指出,195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专修班以来,经过6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我国各级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档案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学院已建立起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档案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市重点学科。目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体系最为健全、规模最大,处于世界发达水平。
杨冬权指出,60年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中央办公厅、中央国家机关、各级档案部门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为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来,作为新中国档案学术思想的播种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创建了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档案教育体系,构建了科学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体系,贡献了一系列先进的档案教学教研和科技成果。一个甲子以来,学院全体师生和历届校友以自己的辛勤奉献和聪明才智,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创新,谱写了辉煌的中国档案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历史。希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档案特色、不丢档案品牌,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追踪国内外档案学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实用人才,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天权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上级单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说,60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合作、文化传承、办学机制和办学条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出成绩,始终在学科领域起到前沿和引领作用。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较大规模和国际影响的信息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成为我国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他希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把握发展机遇,继承光荣传统,发展优势学科,整合学科资源,改善育人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政治上合格、专业上过硬的高水平人才。
陈雨露在致辞中说,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党亲手缔造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也是我国档案学的开创之地,办好以档案学为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与时俱进地培养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使命光荣,责无旁贷。21世纪,信息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制约成因,面对当今飞速发展变化的信息化社会,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潜在挑战,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应当引领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的发展潮流,紧盯前沿、潜心研究、勇攀高峰,为将中国人民大学打造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助力,为国家信息资源发展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后,杨冬权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共同为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奠基人吴宝康的塑像揭幕。吴宝康教授的塑像将永久矗立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层大厅,供后人瞻仰、缅怀。院庆期间,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和学术活动,如中国档案教育发展论坛、院史图片展、校友书画作品展、文库展、中国档案事业史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