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吉林省档案馆人才匮乏 万件满文文档无法译成汉文

作者:马晓鹏 来源:城市晚报 发布时间:2011-11-22 09:38:00 浏览次数: 【字体:
    2011年10月15日15时,在吉林省档案馆内,工作人员慢慢摇动档案架旁的摇把,档案架从中间裂开,一排排泛黄的文档分列两侧,古籍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工作人员对这些古文档的介绍让人目瞪口呆,这些产生于清代的纯满文文档共15864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却没有一本被完整翻译和利用,破损率至今已高达30%……档案馆历史处副处长陈长春说,这些年来查阅这些档案的人少之又少,“就是因为没有人认识满文了。”陈长春说,来这里查阅档案次数最多的是一位老人。

  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老人,总能在这些让普通人皱眉的文字面前,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他不需要任何翻译工具,久久舍不得离开。这位老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与满文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后惊呆了,他就是吉林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厚生,是中国满语文方面的顶级专家。

  中国满语文的顶级专家

  由于懂满语文人才的极度匮乏,几十年来,吉林省档案馆的满文文献一直少有人问津,而一位文质彬彬的老人引起省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位老人与满文的亲密程度是大家从未见过的,他查阅满文文档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在那些让普通人直皱眉的文字面前,他不需要任何翻译工具,竟能流畅又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渐渐地,他成了省档案馆满文资料室最神秘又最尊贵的来客。

  这位温文儒雅、平易近人的老人就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生,他与满文有着一段难解的情缘。1961年,为拯救全国浩如烟海的满文资料,中央民族大学开办了第一批满文班,向全国公开招生19人,又从档案馆调职两人,由国家顶尖满语文和历史专家授课,突击培养5年,刘厚生便是其中一个。

  翻译工作无奈终止

  提起这些未翻译的满文文档及它们的价值,刘厚生深深叹气,他说,相对满文文档的极度丰富,满语文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即使有人听得懂满语或是会点生活用语,但因未经过专项培养,不了解历史知识,没有相应的文学修养,根本无法翻译满文文献。有人曾对刘厚生所在的受人瞩目的小班级做出预言,这21个人即使24小时不停地翻译,100年也翻译不完祖宗留下的满文文档。

  几年的学习,让刘厚生和同学们心情沉重又兴奋,他们一面痛惜珍贵满文文档的历史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一面摩拳擦掌,等待大展身手,尽自己所能去做这件极有价值的事,弥补这一重大遗憾。刘厚生用双手不停地抚摸着自己最珍贵的老照片,21个年轻的身影对着镜头微笑,他们身后,立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牌子。

  那是刘厚生最难忘的时光,大学最后一年他们便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度过。“每翻译出一部文档,都为历史界带来轰动性的收获。”他说,满文文档里记载着清朝统治者的核心机密,他们翻译出来的内容包括镇压准噶尔时的谍报情况,后面还有皇上用满文书写的详细批文。

  “遗憾的是,翻译工作刚开头,就无奈中止。”刘厚生说,时代原因,他们未能继续满文文档的拯救工作,包括他在内的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彻底脱离了满语本行,他们成了那个时期国家培养的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满文高材生。刘厚生也被分配到吉林市的一所初中任中学老师,在此之后的20年,他未能再接触满文文档。

  无法割舍的满文情怀

  满语会随着历史潮流消逝吗?100年之后,这些满文文档又将何去何从?刘厚生经常陷入这样痛心的思考。即使在最艰苦的日子,夜深人静之时,批改完学生作业的刘厚生总会再拿起翻看无数遍的满文书,一遍遍诵读着,他割舍不掉对满语文的情怀。1980年,刘厚生被东北师范大学聘用,从事满语文专业的授课,刘厚生终于回到他心爱的满文世界。此时,当年共同奋斗在档案馆的战友都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刘厚生也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单薄,“投入满文教学,培养更多满文人才,也许才是自己拯救满文文档最好的做法。”刘厚生说。

  刘厚生说,拯救满文文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学习和了解满语的人逐渐增多,但要想真正翻译出满文文档却不是普通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它需要的是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对历史知识充分了解的专业人才。

  退休后,刘厚生的老伴刘思玲阿姨想让他多享福,没事外出旅游散心,可刘厚生却不愿意,他接下左一个右一个的满文学习班,很多都是义务授课。“让更多人知道满文,多一个学习者就多一份希望。”刘厚生暗自盘算着,他的很多学生都是满族自治县的中小学老师,每位老师又要教几十名学生,说不定那里正酝酿着拯救满文的重要力量。

  解不开的满文密码

  据了解,全国珍贵的满文文献过百万册,而精通满语文者不足百人,吉林省档案馆的满文资料只是全国满文文档的冰山一角。吉林省档案馆历史处副处长陈长春介绍,吉林省档案馆内的文档记录着1809年-1914年间吉林将军衙门(当时的行政机构)内的情况,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天文、军事等各方面,共计15864件。

  记者看到,这些文档用档案袋包装,一排排整齐摆放,已经很久没人碰过了。对于这些史料的价值,陈长春用“不可估量”来形容,那么它们到底记录着什么?怎么不可估量?陈长春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从省档案馆建馆之日起,这些书便被珍藏在馆中,他们像被上了锁的神奇宝盒一样,等待满语文专家去破译和开启,但遗憾的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文献除了名称和目录被译成汉文外,没有一本是被完整翻译成汉文的。

  “珍贵的历史资料,竟成了无人破解的天书。”陈长春遗憾地说,全国有价值的满文资料浩如烟海,而精通满语文者屈指可数,这些未被破译的“宝贝”,成了大家心底的一块大石头。

  满文文献破损率达30%

  多年来,吉林省档案馆想尽办法,努力保护着这些满文文档。但由于条件有限,经过上百年的岁月洗礼,破损仍在所难免。不少文档发霉、破损,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封存着,文档每碰一次就会掉渣,让人痛心。更让大家担忧的是,目前,省图书馆内满文文档破损率达到了30%,而且每年都在增加。

  “拯救工作很紧迫,我们在竭尽全力。”陈长春说,为了与时间赛跑,尽量拯救这些满文文档,他们将翻译这些满文文档和对文档进行电子扫描保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1986年,省档案馆两名馆员被派到中央民族大学进修,两年归来后,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翻译长路。

  “我们翻译能力有限,做的工作只能尽力而为。”两名馆员之一的老苏说,他们只能借助满文字典翻译满文文档的标题和目录,再有翻译不出的,就查阅已经翻译出来的文档进行对比。40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完成了1万多件文档的标题、目录的翻译工作,但实在无力翻译文档的正文。

  老苏把记者带到一件明显破损的文档前,他说从标题看,这是一本记录皇太后参政的文档,每打开一次,文件损坏就增大一次,就有一大片文字遗失,凭着多年与满文文档打交道的经验,老苏确信,这本文档的有着重要的价值,越是这样想,他就越觉得心痛。而这些年来,他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心痛。“希望有新一代的满文专家和人才接替我们。”老苏说,到了那时,退休的他,才可以放下心中的那块石头,安心离开岗位。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