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綦江草蔸萝卜——从红色记忆到绿色产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0 12:00:31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綦江赶水镇的沃土中,生长着一种承载千年乡土记忆的珍品——草蔸萝卜。它外朴内秀,圆润饱满,皮薄如纸,肉质细嫩清甜,汁水丰盈,食之满口生津。这份寻常蔬菜的魅力,正如民谚所赞:“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而其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生长于当地巧手编织的草蔸之中,形态酷似精致的草编艺术品,故名“草蔸萝卜”。

早在宋代绍兴年间,草蔸萝卜就已走出赶水,被宋高宗赵构钦定为贡品。相传清朝时,地方官员实地考察后甄选精品送往京城,皇帝与朝臣品尝后交口称赞,此后草蔸萝卜便长期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古时文人雅士曾赋诗赞颂:“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

 

长征路:萝卜见证鱼水情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转战綦江,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为四渡赤水创造了宝贵战机,为红军实现伟大转折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物资稀缺的艰难岁月里,綦江萝卜与红军将士结下深厚情缘,“红军在萝卜坑里埋银元”的故事至今仍在綦江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1935年2月2日,国民党记者刘东严在采访川军“围剿”红军见闻时,途经綦江赶水奔赴石壕,将所见所闻编写成书,并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赶水大白萝卜:“赶水以产大白萝卜闻于川黔边境,虽远至贵州之遵义,亦每有专商来此购往售卖以供食用者。此种白萝卜,有重至十斤者,有大如木盆者,水汁特多,富于甜味,入口即化渣,初无粗硬纤维,洵当地一特别土产也。”能吸引专商跨区域采购且“闻于川黔边境”,足见当时赶水萝卜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

5a9bedb3a08949e9801bf3e98dbef6ff.png

《川滇黔剿匪从征别记》中《石壕之劫后余灰》一文(綦江区档案馆馆藏)

中央红军长征转战綦江途中,萝卜缓解了战士们因长途跋涉、连续作战而加剧的饥饿。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8000多人从贵州松坎和綦江羊角出发进驻石壕。面对无人看管的田地,红军战士拔取萝卜后,不忘将银元留在萝卜坑中,以践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这份为民情怀不仅彰显了红军的高尚品格,更深深触动了当地百姓,让军民之间建立起真挚牢固的情感纽带。

4489796c9794467c8017985145aa0c22.png

《长征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中《露宿》一文(綦江区档案馆馆藏)

萝卜虽小,却能见微知著,折射出一支军队的纪律与品格。1935年3月6日,蒋介石在致川军将领刘湘和潘文华的电报中,甚至要求川军以“朱毛红军”为借鉴,电文写道:重庆刘总司令、刘主席、宜宾潘总指挥:

庭密。据报,前“朱、毛□”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饥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名,仅就内中贪污这一人杀毙,余均释放,借此煽惑民众,等情。希严饬所属军队、团队,切实遵照上月养巳行(二月二十二日)参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所利用,为要。

蒋中正。鱼午行参战印。


转思路:乡村振兴加速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历经诸多挑战。1960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陷入粮食极度短缺的困境。面对严峻形势,綦江县政府主动担当,组织群众广泛种植萝卜等高产作物,其中萝卜种植达400余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规模化种植不仅有效缓解了粮食压力、解决了社员工资发放问题,更在艰难时刻极大增强了群众抵御灾害的信心与决心。

f48f59430530458fbb95e5e1e20c0135.png

《赶水信用社及时贷款组织生产发展赶水“大萝卜”取得显著成绩》(綦江区档案馆馆藏)

曾在岁月中熠熠生辉的草蔸萝卜,20世纪90年代却陷入低谷。村民们投入人力物力种植,却常遇“好品卖贱价”的困境,守着特色产业却过着清苦日子,“念好萝卜经”成为赶水人最大的愿望。

本世纪初,时任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的王天明意识到,只有加工与鲜销“两手抓”,才能“两条腿走路做大赶水草蔸萝卜”。他带领村民开启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逐步解决传统种植中规模小、管理杂、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为草蔸萝卜带来新机遇,让更多人吃上了“萝卜饭”。

2006年,赶水镇石房村成立草蔸萝卜合作社,种植户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栽培技术。政府通过统一供应农资种子、开展标准化种植培训等方式支持种植,坚定了农户的信心。随后,綦江县政府联合市农科院举办“第一届赶水草蔸萝卜节”,以节会提升品牌知名度。辛勤耕耘终有回报,2009年,草蔸萝卜被国务院机关事务局选中,首单订购量就达2000余斤,此后年年“进京”,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草蔸萝卜的奇妙之处在于,既能保持原生风味,凉拌、煮食、炖煮、炒制、泡制皆可;又能经匠心加工,蜕变出独特风味。其中,赶水萝卜干清脆香辣、爽口开胃,是享誉市内外的美味。

制作赶水萝卜干是萝卜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缩影。从选材、清洗、切片到腌制、晾晒,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选材需挑新鲜嫩脆的萝卜,确保口感与营养;腌制时,盐水与时间的巧妙结合让水分缓缓渗出,成就了独特风味。

 337978e6ae1d4716ab80a837310de3cf.png

“赶水”牌萝卜爪在第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上获奖(綦江区档案馆馆藏)

2000年,民营企业家王金安传承家族萝卜干制作技艺,成立綦江赶水红星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现为重庆綦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启萝卜加工规模化之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让草蔸萝卜“旧酒换新瓶”,拥有了“赶水牌”商标。2005年,“赶水牌”萝卜爪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9年,綦江萝卜干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草蔸萝卜助力赶水镇入选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石房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4年,全镇优质萝卜种覆盖率达100%,种植面积1.5万亩,亩均产量4000余斤,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如今,“赶水草蔸萝卜节”作为年度盛会,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带动了整村及周边旅游业发展,让5000余户村民增收近200万元。

綦江萝卜产业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近二十年来不断焕发新活力,切实改善了百姓生活。在满足本地“菜篮子”需求的同时,让草蔸萝卜“出山”又“出海”,从昔日零散耕作到如今规模化、科技化的绿色田园,每一步都镌刻着进步的印记。

 

赴未来:跑好转型“接力赛”

党的二十大以来,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草蔸萝卜作为天然健康食材,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

2024年6月25日,綦江区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打好招商引资、防范化解风险两场攻坚战,做好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和‘土特产’三篇大文章”的工作思路。綦江立足实际,将“土特产”作为转型发展重点,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能,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为草蔸萝卜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时代的大舞台上,草蔸萝卜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需“打铁自身硬”,持续改良优化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在品种保护上,赶水镇加强与市农科院合作,已成功培育“草蔸萝卜一号”;种植中强化管理,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创收寻新径”,在提产提质基础上,探索深加工与多元化应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赶水镇科学规划,围绕产业振兴打造“一中心,两加工,多点位”的产业链布局,力争实现产业价值、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同步提升。同时,产业需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广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萝卜品质与安全性;进一步树立品牌形象,攻克销售难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更要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机遇,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让这一土特产走向世界。

草蔸萝卜作为綦江知名土特产,一头连着种植户的增收愿望,一头系着乡村振兴的国家大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挖掘其内涵、探索增值之路,定能造福一方百姓,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产业为农服务的壮丽新篇章。


供稿:綦江区档案馆 綦江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陈平 吴员斌 罗依翎 晏梅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