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跟着档案游巴蜀 | 铁锁飞渡 精神永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7 08:30:0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华夏大地的西南一隅,大渡河如一条奔腾咆哮的巨龙,横亘于崇山峻岭之间。而在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之上,一座由十三根铁索搭建而成的桥梁——泸定桥,犹如一条坚韧的铁龙,横跨两岸,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散发着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688d03729f2a4ac08028c5f1e9e3c994.png

泸定桥


百年夙愿  一桥天堑变通途

泸定县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往来的门户。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出于稳固西南边陲的需要,清王朝下定决心,要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之上修建一座桥。此桥于1705年初动工修建,次年四月初四竣工。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之所以称之为“前所未有”,因为泸定桥桥长101.67米,宽3米,高出水面14.5米,却是用十三根粗大铁链组成,加上其他铁件,整个泸定桥“体重”达40吨。更艰难的是,四川本地当时并不产铁,修桥需要的每一块铁,都是千里迢迢从陕西等地运来,为了保质保量,从每一个铁环到两岸的铁桩,每个铁件上都刻有制造的年月以及工匠的名字,哪个环节的“铁货”断了,工匠就要被问责。在当时以倾国之力建成的泸定桥,用八道纵向的走道板搭起桥身,六道可通车马,两道作为护栏,日常可供商旅往来通行,遇到战事天灾等突发情况,更可供千军万马通行,相当于是在险峻山岭间架起了一条通途,这在世界桥梁科技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d2a7a47d0fc749a4a897f80ee39a8eec.jpg

泸定桥建设前后“茶马古道”路线示意图

 

波澜壮举  “奇绝惊险”英雄史诗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诗篇,那泸定桥就是凝固在大渡河上的一首英雄史诗,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飞夺泸定桥”战役发生地。1935年5月29日,在完成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的壮举之后,红四团的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向对岸冲击,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奇绝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这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创造了非凡的军事奇迹,铸就了巍峨的精神丰碑。

距桥600米处,一座高30.25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邓小平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作为泸定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缅怀红军英雄的重要场所。1961年3月4日,泸定桥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7fc936f138a454fa485e314c61938aa.jpg

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记

 

铁血丰碑 新时代的信仰与传承

2025年是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90周年暨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5月29日,泸定县以“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活动通过庄严肃穆的缅怀仪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演出以及研讨交流等形式,深情回望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全面展现甘孜州及泸定县75年来的辉煌成就与各族儿女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全州各族儿女以“泸定桥”为纽带,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以更加昂扬奋进之姿,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泸定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泸定桥,这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精神的传承者,是文化的交融地,也是旅游的胜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伟大的精神,领略自然与人文的美妙。在新时代,泸定桥所承载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它也将永远屹立在大渡河上,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地标。

 

供稿:甘孜藏族自治州档案馆  

作者:王雪峰  白玛曲茜

档案、图片来源:甘孜藏族自治州档案馆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