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西南文博事业的奠基者——西南博物院
1950年6月,被称为“新中国第一路”的成渝铁路开建。随着修建的进行,沿线各地不时地有文物被发现。消息传回,西南军政委员会高度重视,通令各施工单位,加强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并立即组建西南文教部文物调查征集工作小组,前往施工沿线实地考察,与筑路队同时前进。邓小平嘱托:“若文物遭到损坏,就是我们这辈人的罪过。”
1951年3月7到8日,“西南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会议”在重庆召开,标志着西南博物院正式成立。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任院长,有“西南考古学奠基人”之称的著名学者冯汉骥为副院长。
博物院最初办公地址为“中华路287号楼房一幢,及小院一所。”使用面积仅1290平方米。通过西南文教部转接、私人捐献和成渝铁路沿线施工发掘出的文物,博物院成立当年藏品总数达到32864件。
1951年国庆,由西南博物院筹备的第一个展览会《西南区文物展览会》开幕。其中一个主题展便是“成渝铁路沿线的出土文物展”。展出成渝铁路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玉器等共500多件。

西南博物院1951年概况表(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这次展览是新生的西南博物院在世人面前的“首秀”,市民的参观热情高涨,当年参观人数便高达近20万人次,达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引起众多社会人士的捐赠热潮。从1951至1953年,王缵绪、汪云松、申彦丞等名家,就向西南博物院捐募了大量宝贵历史文物,极大丰富了馆藏文物等级,奠定了博物馆的藏品结构雏形。
1953年,西南人民科学馆(今重庆自然博物馆)并入。1954年底,藏品总数超过10万件。这一时期的西南博物院名家才俊云集,初步奠定立足重庆、覆盖西南,传世文物与出土文物并重的文物藏品格局;博物院下设历史馆、自然馆、美术工艺馆、革命馆、民族馆和研究所的“五馆一所”建设规划初现雏形。西南文物博物馆事业翻开了华彩的篇章。
1954年底,西南大区撤销,西南博物院于1955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在邓小平的关心下,新馆迁至枇杷山原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大楼。此后的半个世纪间,重庆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的筹建和发展,都有重庆市博物馆的参与和努力。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05年6月18日,位于渝中区人民路236号的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经过70多年的砥砺奋进,今天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成为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近代都市文化等特色为一体的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先后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续写着西南文博事业新的历史。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作者: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