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合川峡砚——嘉陵江畔的千年墨玉
砚中瑰宝:合川峡砚概览
合川峡砚,又称石砚、墨玉宝砚、钓鱼城峡砚或三峡石砚台等,是以嘉陵江合川沥鼻峡段出产的墨玉石、紫云石为原料,经雕刻制成的艺术品,其核心产品为砚台。峡砚的石质独具特色,不仅细腻温润、色泽淡雅,更兼具实用与耐用的特性,磨墨快速且不损伤笔锋,砚中蓄水多日不干,储墨不易腐坏,石料历经岁月也不易风化。
在艺术表现上,合川峡砚造型优美、雕刻精湛,作品栩栩如生,数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合川峡砚、金音石砚、虁砚)之首”。2007年9月,合川峡砚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获评“非购不可·重庆十大礼品”,且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进一步奠定了其文化与品牌价值。
历史文脉:八百年传承之路
合川峡砚的雕刻技艺始于宋代,盛于清代,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合川作为嘉陵江流域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商贾云集,商业的繁荣为峡砚的生产与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南宋中晚期,因宋蒙交战,合川峡砚的制作曾一度中断。明代时,砚台制作得以恢复。明末战乱,工匠为避祸举家迁徙,导致制作再度中断。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川”的移民与当地民间艺人李银山携手,重新拾起这门手工雕刻工艺。此后,近代民间艺人将砚台造型从单一的方型、条型、小圆型,发展为自然形态的各种异形体,丰富了峡砚的品类。
民国时期,冯玉祥为合川峡砚题词:“启墨龙舞,运笔虎榜悬,石质堪如玉,工艺圣手传”,足见其工艺之精妙。当时,峡砚被列入“巴渝十二品”,是上海四宝斋、徽州老胡开文、汉口邹紫光阁等知名文具店的上品。
新中国成立后,合川三峡石砚屡获殊荣,先后斩获四川省旅游产品优质奖、国家外经部荣誉证书、重庆市优质产品证书等,其中由合川设计雕刻的“百龙戏龟”峡砚更是被中南海收藏。1956年,麻柳石砚供销生产合作社成立;1972年,该合作社向日本客商销售“鱼龙戏珠”砚100个,自此合川峡砚打入国际市场,此后年年签订出口合同。改革开放后,石砚社更名为盐井石刻工艺美术厂,并于1985年建立柳坪福利工艺美术厂,年产砚台达5200个。随着发展,峡砚作坊增至13家,销售公司4家,逐步走上企业化运行模式。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合川区档案馆馆藏)
合川区对合川峡砚的发展高度重视。2002年,合川峡砚雕刻工艺厂(作坊式)在草街街道柳坪村组建;2003年,创作设计团队开始组建,峡砚的传承与保护得到有效推进,制作和销售进入兴盛时期。2007年,合川峡砚被纳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合川区沥鼻峡砚石工艺厂被认定为保护单位。2011年,合川峡砚行业协会成立,主管部门为合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截至2024年,合川区已有博钰、巴石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峡砚公司。
合川峡砚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细致入微的砚雕技艺,彰显着匠人专注坚守、耐心执着的精神,砚上的铭文与图案纹饰,不仅凝聚着峡砚人学识、修养与技艺融合的美好期望,更是合川文化的直接体现。此外,历代流传的赞美诗篇,共同构成了峡砚文化的丰富内涵。合川峡砚品质精良,既拥有峡石本身的自然之美,又是独特设计与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其在峡石材料、造型题材、图案纹饰、功能文化及制作工序等方面的工艺艺术,反映了历代峡砚人的砚雕技艺与审美情趣。每一方峡砚都是布局合理、雕刻精细、格高品逸的艺术品,寄托着峡砚人将学识、修养、人品与砚雕工艺相融合的美好追求。
匠心之魂:技艺传承与艺术创新
一方峡砚的诞生,需历经开采、选材、观看、构思、制图、初步造型、精雕、细磨、上色、抛光、评选、包装等十几道工序,辅以手锤、钻子、刻刀和磨具等工具,才能让原生态的峡石在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下,变身为造型优美的峡砚。具体工序如下:开采、选材。开采前,需先对地质和石脉进行判断,经验丰富的匠人会以手工方式开采峡石,确保石料的完整性。之后反复筛选,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峡石原料并分类存放。观看、构思、制图。雕刻前,仔细观察原料的形状和纹理,规划构思峡砚各部分的结构尺寸和图案造型,最后汇总制图,为雕刻做准备。初步造型、精雕。这是整个工序的核心。雕刻家依据设计方案,在天然峡石上雕琢出初步造型,形成粗胚,再经精雕细琢与多种技艺的融合,打造出和谐天成、图案灵动的峡砚精品。细磨、上色、抛光。通过细磨去除刀路和凿口,使砚台手感光滑细腻;再进行浸墨、褪墨的上色及抛光处理,增加砚台的光泽度,直接影响峡砚的使用效果和观赏价值。评选、包装。“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评选结果和包装品质会影响峡砚的商业价值。搭配精美砚盒,既能彰显峡砚的文化品位,又能增添一丝神秘感,为其打开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合川峡砚(左:印象重庆,右:二龙夺宝,合川区档案馆馆藏)
合川峡砚的工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早期造型多为单一的小圆型、条型、方型,经过艺人们的长期探索与改进,雕刻技艺从平雕、钻花、阴刻、圆雕等简单手法,发展到镂空、浮雕等复杂技术,且实现了多种技艺的结合。随之而来的,是双层砚、三层砚、异型砚、微型砚等新品种的问世。砚上图案纹饰题材丰富,涵盖花草树木(如仙桃、荷叶、灵芝、松柏等)、奇珍异兽(如马、鹿、龟、龙、凤、仙鹤等)、山水竹林(如高山流水、瀑布岩洞)、仙佛神话(如百寿图、仙人指路)及圣贤历史(如反映宋蒙交战历史的钓鱼城之战)等,既表达了美好喜庆的寓意,又展现了合川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寄托着人们对繁荣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生之路:非遗传承的现代篇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峡砚制作走进高校课堂。合川高校将峡砚“非遗”文化引入教学,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系。将峡砚的设计、图案纹饰绘制及雕刻工艺等融入设计绘画类专业,以图片形式展示现有峡砚图案纹饰设计和雕刻工艺作为教学案例,结合设计理论知识与其他绘画作品,相互借鉴,引导学生大胆构思、创新设计峡砚产品。通过对峡砚图案纹饰、工艺技术、品牌及包装的创新开发,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当代需求理念和审美情结的峡砚产品形态与视觉形象,提升峡砚品牌的活力和价值,为拓宽峡砚文化提供思维动力。另一方面,峡砚公司的制作车间成为工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峡砚传承人担任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导师。学生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峡砚雕刻工艺的精妙,又能结合校内理论知识,感悟峡砚文化的独特魅力。回到校内工艺实验室后,可弥补校外工艺坊动手实践机会的不足,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实现峡砚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培养新的工匠,让峡砚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合川峡砚,这方诞生于嘉陵江峡石之上、淬炼于八百年时光之中的墨玉瑰宝,是自然造化与人文智慧的结晶。它历经战乱兴衰,承载着历代匠人的执着坚守与文化理想。从古朴实用的文房用具,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峡砚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供稿:合川区档案馆
作者:陈建 刘洁 何文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