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赤诚一盟 情深谊长——彝海结盟地
彝海,彝语为“乌勒苏泊”,意为“鱼海子”。在苍茫凉山深处,彝海如一枚遗落人间的碧玉,静卧于海拔2280米的葱郁林莽之间。湖水澄澈,倒映着亘古不变的云天松影;群山环抱,守护着一份用生命写就的赤诚盟约。1935年5月,红军长征的步履在此与彝族同胞的命运紧紧相连,那个被岁月洗礼却永不褪色的故事,仍在久久回荡。

雨中彝海
赤心一片 融化坚冰
1935年初夏,中央红军在铁流万里的艰难跋涉中抵达大凉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如铜墙铁壁,面对历史的重轭与现实的险隘,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审时度势,决定“以诚破冰”。他一方面严令红军主力原地待命,无论遭遇何种挑衅绝不还击,以铁一般的纪律展现诚意;另一方面派出通晓彝语的向导深入彝寨,反复宣讲红军是为天下受压迫者而战的军队,此行只为借道北上,决无与彝族人民为敌之意。终于,红军的挚诚之举如春风化冻,融化了彝汉之间的坚冰。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歃血盟誓 生死相托
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得知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后,对红军产生了好感和信任。5月22日,在松涛与湖光的见证下,刘伯承与小叶丹以水代酒,按照彝族歃血结盟的风俗,以雄鸡啼血入水,举碗对天,庄重盟誓。

彝海结盟纪念碑
誓言在碧波之上激荡,群山也为之肃立。随后,刘伯承代表红军郑重授予小叶丹“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队旗。结盟后,红军在小叶丹和彝族同胞护送下,顺利通过了彝族聚居区,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
血洒热土 星火不灭
成功强渡大渡河,跳出国民党包围圈后,那曾响彻彝海之滨,令群山屏息的铮铮誓言,并未随红军远去的背影而消散,反而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铿锵。小叶丹亲手接过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队旗,非但未染尘埃、未褪赤色,还燃起了更加炽烈的不屈之火!他高举这面寄托着兄弟誓言与民族希望的旗帜,如同擎起一座信念的灯塔,率领着视死如归的彝家儿女,在莽莽群山、密林幽谷的每一个角落,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浴血抗争。
“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队旗
1942年6月,小叶丹遭遇伏击,英勇牺牲。他生前曾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队旗,将来交给红军。”为保护队旗,倮伍伍加嫫将其缝进百褶裙中,自始以命相护。这面队旗,就这样紧贴着一个民族滚烫的体温与心跳,在裙褶间秘密传递了十五个春秋。
旗帜的鲜红在光阴的摩挲中悄然褪淡,但守护者的信念却历久弥新。后来,这面队旗被收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珍藏,成为新中国弥足珍贵的一级文物。
彝海新颜 初心依旧

彝海结盟纪念地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今日的彝海,碧水如昔,松涛依旧,已成为融合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精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在结盟纪念馆肃穆的回廊里凝神驻足,在结盟纪念碑镌刻的誓言前深深鞠躬。湖畔松风阵阵,仿佛仍在传递着当年那碗血酒中尚未冷却的灼热誓言,裙褶深处那守护了十五载的温度,依然能透过玻璃展柜,熨帖着每一位后来者的心房。
彝海结盟,这颗深嵌于中国革命史册的明珠,早已化为超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映照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如日月经天的初心,凝聚着彝汉同胞以生命熔铸的骨肉深情,浇铸着鲜血与信义共同谱写的团结史诗。
供稿:凉山彝族自治州档案馆
作者:阿西阿呷
档案、图片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档案馆 红色冕宁纪念馆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