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山城丰碑 焕彩新生——重庆市大田湾体育场

1951年5月4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在人民广场举行。(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它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新中国首座甲级体育场,寄托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体育强国”的初心,承载着山城百姓“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豪情。它坐落于重庆“母城”渝中区,融合了红墙、拱窗、白玉栏杆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庄重的东方气韵。它也是重庆体育健儿追逐梦想的起点和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它,就是大田湾体育场。
重庆解放初期,百废待兴。1950年,中共中央西南局向重庆人民发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的号召(注:1951年,加入“新”字,表述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视察重庆时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集会场所,经与邓小平、刘伯承等西南局领导人商议,决定修建一个供市民集会、运动、娱乐的场所。
1950年9月25日,大田湾人民广场工程动工。在人力短缺的情况下,重庆市政府发起全民动员,13.2万名机关工作人员、部队官兵和市民参加义务劳动,在短短5个月内开拓出8万平方米的广场,铺筑了400米跑道,还修建了沙坑、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
1951年4月29日,大田湾人民广场工程完工。那年的五一劳动节,8万市民在这里共庆自己的节日和广场的建成。
1953年,为满足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大型竞赛活动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决定在重庆修建一座甲级体育场,重庆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了将大田湾人民广场改建为大田湾体育场的方案。
体育场于1955年5月动工,次年2月9日竣工。作为新中国首座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以其宏大的规模和超前的设计理念,成为当时西南地区甚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建筑。体育场占地约9.75万平方米,由四周的阶梯式看台围成一个椭圆形的整体,可容纳4.5万余名观众。西看台为主看台,除观礼台和司令台外,还设有先进的播音室。场内是一个铺满草坪的标准足球场,环绕球场内圈的是煤屑铺筑的400多米的红色跑道,外圈是木屑铺设的500多米的白色跑道。
在规划设计上,大田湾体育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露天体育场,设计成南北朝向,比赛时能有效避免眩光;足球场下方修建排水系统,确保大雨后场地能快速投入使用;主出入口与22个疏散通道科学布局,保证观众可以安全高效疏散。这些前瞻性的设计,为后续其他体育场馆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无论是人民广场时期还是甲级体育场时代,这里都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1951年5月4日,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的首届全市性综合运动会——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在大田湾人民广场举行。次年5月4日,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也在这里隆重开幕。参加大会的有云南、贵州、西康、西南军区、重庆市等11个单位共1177名运动员。邓小平、贺龙等检阅了运动员队伍。邓小平为运动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1965年是大田湾体育场的高光时刻。在这里,周恩来、陈毅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夫妇观看中柬足球友谊赛;重庆籍运动员陈家全在赛场上跑出(手计时)10秒整的成绩,平了当时男子100米世界纪录;贺祖芬则以11秒5的成绩刷新了女子100米全国纪录,这一纪录在中国保持了21年。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后,大田湾体育场先后成为前卫寰岛、重庆隆鑫、重庆力帆等球队的主场。2000年,主场作战的力帆队夺得了足协杯冠军,“重庆,雄起”的声浪响彻云霄。
时光荏苒,设施老化的大田湾体育场不再承担大型赛事。
2020年6月30日,大田湾体育场保护和利用工程启动,并于2022年12月30日建成并向市民开放。焕新后的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在修缮文物建筑、重现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把以前的大田湾体育场、重庆市体育馆等设施有机整合,打造出涵盖田径、足球、篮球、游泳、乒乓球等11个运动项目的综合性体育空间。作为惠民工程的典范,这里每天都吸引大量市民前来锻炼。
从义务劳动的集体奉献到全民健身的普惠共享,从竞技体育的巅峰突破到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从大田湾人民广场到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这里用70余载春秋谱写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微观史诗,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作者:向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