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长寿血豆腐——老灶烟熏出的乡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9 12:00:23 浏览次数: 【字体:

血豆腐是重庆长寿区传统美食,味道咸鲜而腊香,吃起来麻爽可口,干香滋润且绵韧耐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2008年,它入选长寿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它登上市级非遗名录;2015年,“长寿血豆腐”成为区政府认证的知名商标。这枚小小的熏制豆腐,何以穿越时空,成为一方水土的不朽印记?

 

烟熏岁月:血豆腐的前世今生

豆腐因其价廉味美,自汉代发明以来,逐渐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材。智慧的先民为延长豆腐的贮存期,巧妙地从川渝地区腊肉熏制中汲取灵感。最初仅是豆腐加盐熏烤,而后为增添丰腴滋味,开始将鲜肉丁包裹其中。岁月流转,这一味寻常百姓的巧思,逐渐在长寿扎下了根基。

其盛名远播,则与清末一段佳话密不可分。《长寿志》清晰记载:“光绪26年(公元1900年),长寿县人孙志平,相继在北京、广东任道台,每逢过年他都要家人、或者自己亲自返家做一批血豆腐带去北京、广东等地,或赠送或请客。后来在北京读书的长寿学生杨仲持,舒启元等人,逢寒假回家,也要家人做血豆腐带去。欣赏者津津乐道、左右风传,以致长寿‘血豆腐’誉满北京、广东一带。”让这来自巴渝的独特风味,誉满京粤两地。

那么,这豆腐与肉的结晶,为何名为“血豆腐”?奥秘藏在熏烤后的色彩幻化中:熏烤使血豆腐外层自然的白色豆腐变成似血的颜色,血豆腐亦因而得名。原来,炽热的烟火不仅赋予其独特风味,更浸染出如血般深沉的外衣,名字由此而来。

 

舌尖上的节令:血豆腐的文化魂魄

在长寿人心中,制作血豆腐远非简单的食物加工,它是春节宏大序章里的重要音符。岁末杀年猪、制血豆腐、灌香肠、熏腊肉,是家家户户筹备年节、款待亲朋的盛事。袅袅炊烟中,升腾的是团聚的期盼和对新岁的祝祷。

孙志平等人将血豆腐带向远方,也悄然升华了它的文化意涵。在异乡游子的宴席上,一盘热气腾腾的血豆腐,成了连接故土的味觉纽带。“酒加血豆腐,入席思故友”的感慨,道尽了这道小食承载的深沉乡愁与故人情谊——它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种情感的图腾。               

b31b73fc2fed422da58fb2a0034895bc.png

关于报请增拨国庆节供应血豆腐用粮4000斤的报告(长寿区档案馆馆藏)

这种扎根于乡土日常的文化坚韧,在特殊年代尤显珍贵。即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对血豆腐的保障也未曾中断。1959年末长寿县商业局的《为元旦、春节供应白酒、血豆腐等付食品供应用粮计划》、1962年县副食杂品公司《关于报请增拨国庆节供应血豆腐用粮4000斤的报告》等泛黄档案上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无言诉说着它在长寿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1995年《长寿县志》“过年,城乡均吃汤圆、米粉、糍粑、腊肉、香肠、血豆腐”的记载,正是它融入长寿人生命节律的印证。

 

手心温度:古法工艺的坚守与嬗变

长寿血豆腐的灵魂,深藏于其繁复而精妙的手作工序之中。1980年长寿县商业局的《商业工作简报》曾详述其传统制法:将老豆腐,用铁筛过虑细,渗入食盐、花椒粒,混合均匀,搓揉成熟。再将猪肉切成1-5公分左右的肉丁形,加入少许豆腐,调好味混合均匀备用。然后,取豆腐60克左右,分两半,摊匀,再取肉20克左右放入豆腐中心,将两半合拢成团。双手反复搓揉而成,结构严实,成鸭蛋型,再将成型的血豆腐投入烘炉内,用陈皮,包谷芯作燃料,逐步升高温度,到85度左右,烘烤6小时后翻一次,到12小时左右,产品成棕黄色、血豆腐内的猪肉热到90%左右,即成品。

d434b5f2f751452cace31dbf0d163d8f.png

长寿血豆腐传统制法(长寿区档案馆馆藏)

其生产模式的演变,亦是一部微观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主要由长寿县蔬菜公司等国营单位规模化生产。资料记载,1956年始设厂加工,季节性月产仅万余个;至1974年工艺革新后,季节性月产量竟跃升至69万个,截至1981年底累积产量高达2849万个。1983年,专门的“长寿县血豆腐厂”成立。1992年县粮食局投资40万用于血豆腐生产。同年底,扩建生产线,目标年产360万个并能四季保鲜,标志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初步融合。

改革开放的浪潮催生了“公司+农户”的新模式,为这一非遗美食注入活力。政府对工艺传承不遗余力——通过文化活动推广、支持传承人、保护核心技艺,竭力为这缕古早味在当代的生存拓展空间。然而,机器轰鸣难以完全替代手工的温度与节奏,每一颗血豆腐的诞生,依然是时间、温度与匠心的交响。

 

烟火新生:机遇交织下的挑战之路

站在新时代的路口,长寿血豆腐迎来多重发展机遇。市场需求增长。长寿血豆腐以大豆、猪肉等天然食材为原料,经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契合当下消费者的追求绿色、健康、营养的饮食偏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电商与物流发展。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长寿血豆腐的销售渠道。线上销售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有力地推动其市场的扩大和品牌的传播。产业融合发展。长寿血豆腐作为长寿区的特色文化符号,能够与当地的旅游、农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间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为长寿血豆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技术创新助力。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为长寿血豆腐的制作和生产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机遇。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传统工艺传承挑战,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的年轻人相对较少,存在后继乏人的困境,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延续构成了威胁。市场竞争挑战,食品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休闲食品、特色小吃层出不穷,长寿血豆腐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面临着巨大压力。食品安全与标准挑战,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原材料采购、加工过程控制、卫生管理等方面可能难以达到现代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改进和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消费需求变化挑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不断变化,对食品的品质、口感、包装、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期望。长寿血豆腐想要提高知名度,在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还应顺应时代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破局之道在于平衡传统与创新。‌‌守护匠心,培育新血。‌ 建立完善的传承人认定与资助体系,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探索“现代学徒制”,吸引年轻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拥抱标准,提升品质。‌在保留核心工艺前提下,引入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生产环境,建立可追溯的原料供应链,确保安全与品质恒定。‌多元触达,讲好故事。深耕线上渠道,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展示非遗技艺与文化故事;线下融入长寿旅游,打造集参观、体验、品鉴、购物于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景。‌风味创新,拓展场景。在经典原味基础上,可研发契合不同人群的细分产品,拓宽消费场景。

岁月流转,炉火不熄。长寿血豆腐已不仅仅是一道咸鲜腊香的地方美食,它是一枚活着的文化印章,深深钤盖在长寿的土地与人心之上,每一次咀嚼它韧劲十足的纤维,都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抵达——抵达一个名叫“故乡”的味觉原点。

 

供稿:长寿区档案局 长寿区档案馆

作者:邓健 杨小莉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