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巴南茶叶——云雾山间泡出的重庆春味
重庆巴南,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茶叶产业。巴南茶叶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悠久的历史闻名遐迩。其中,巴南银针和巴山银芽作为巴南茶叶的杰出代表,更是承载着巴南区茶叶发展的辉煌历程,成为巴南区亮丽的名片。
千年茶香的历史溯源
巴南区的茶叶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明代的《事物绀珠》记载了99个茶叶品种,其中的“巴条茶”,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就是巴县原产的茶叶品种。这一记载,为巴南茶叶悠久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巴南茶叶在茶叶历史长河中的身影。民国时期,巴县的茶叶种植迎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茶叶种植不再局限于少数区域,而是广泛地分布在巴县的土地上。到了20世纪50年代,巴县的茶树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到了上千亩。成片的茶园在巴县的土地上展现出勃勃生机,茶叶产量也逐年增加,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巴县境内依然保留着树龄百年以上的成片古老茶园。这些古老的茶树,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它们默默诉说着巴南茶叶悠久的种植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茶农的辛勤与智慧。
在巴南茶叶的众多品种中,巴南银针和巴山银芽各具特色,它们的诞生与巴南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巴南银针原产于巴南区二圣镇白象山,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土壤条件和气候因素,使得巴南银针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造就了其独特的品质。成品的巴南银针外形呈针形,修长挺直,白毫满披,犹如一根根银白的细针,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巴南银针”之名也由此而来。巴山银芽则原产于巴南区圣灯山镇石林村,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昼夜温差较大,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茶树,孕育出的茶叶品质优良。巴山银芽成品挺直如针,色白似银,其独特的外形和品质,使其在众多茶叶品种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无数茶客的喜爱。
传承与发展的时代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巴县对茶叶种植给予了高度重视,将茶叶产业作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在茶叶品种改良方面,巴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1964年,引进云南大叶群体种,为当地茶叶品种的更新换代带来了新的活力;1965年,又引进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安溪梅占等良种。这些优良品种的引进,有效改善了原有茶树的品质,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巴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茶叶加工企业也应运而生。1976年,巴县二圣乡兴办二圣茶厂,茶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凭借着对茶叶的热爱和执着,开始研制直条型特种绿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1995年这款绿茶正式定名为巴南银针。此后,巴南银针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2004年,二圣茶厂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改制为重庆市二圣茶业有限公司,企业在管理、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为巴南银针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巴南银针凭借其卓越的品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牌农产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巴南银针品质的高度认可,也为巴南银针品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巴南银针被评为“全国名牌农产品”(巴南区档案馆馆藏)
与此同时,巴县石岭乡也在积极发展茶叶产业。1975年,石岭乡兴办石岭茶厂。1980年,重庆茶叶土产进出口分公司与巴县供销合作社以福鼎大白茶为基础,共同研制巴山银芽。在研制过程中,技术人员们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方法,充分挖掘福鼎大白茶的品质潜力。经过不懈努力,巴山银芽成功问世,成为了同时期重庆少有的新创名茶,也是四川“唯一的毫香型名茶”。巴山银芽以其独特的毫香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港澳、日本等地,为巴县的茶叶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巴山银芽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这一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巴山银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2年,石岭茶厂改制为重庆品茗茶业有限公司,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推动巴山银芽产业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巴南茶叶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传承和创新。2009年,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近年来,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二圣茶业有限公司积极发挥企业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成功创建市级非遗保护基地,培养了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2名。这些传承人不仅熟练掌握了巴南茶叶的传统制作技艺,还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与未来展望
在种植规模方面,2017年,巴南区茶树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茶叶原料产量14500吨,成品产量3040吨,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茶园建设方面,2022年,巴南区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无公害无性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巴南区还建成数字乡村区块链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茶叶种植管理等关键环节重要信息数据上链和安全溯源。
在品种选育方面,2014年,巴南区选育的茶树新品种“巴渝特早”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巴南区育成国家级农作物品种零的突破。为进一步推广“巴渝特早”,巴南区在二圣镇白象山建立了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
在企业发展方面,二圣茶业有限公司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建立完善“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机制,构建收益分配共享机制。至2017年,建成茶业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茶叶种植大户20余户。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同时,二圣茶业有限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2018年,公司挂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同年入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名单”;2020年,公司又挂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体现了二圣茶业有限公司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
巴山银芽在新时代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8年起,巴山银芽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在国际茶叶舞台上展示了巴南茶叶的卓越品质。2013年,巴山银芽获“重庆名特食品”称号,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2018年,品茗茶业有限公司自有茶园达3000亩,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展望未来,巴南茶叶产业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基地建设和生产能力建设、品牌建设、新品研发、产品包装设计、产业链延伸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使巴南茶叶成为渝茶的代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千年茶香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供稿:巴南区档案馆
作者:向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