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跟着档案游巴蜀 | 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4 08:30:51 浏览次数: 【字体:

6baf5e6acef842eb8f7043f92de03eb0.jpg

1952年,重庆市市长曹荻秋在开幕式剪彩后步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坐落于渝中区中山二路,始建于1951年,1952年正式落成,宫名由邓小平亲笔题写。作为上世纪50年代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馆共同构成了山城的文化地标。对于重庆人而言,这里不仅是一座休闲公园,更承载着几代人纯真的童年记忆。


邓小平的关怀与题名

1949年重庆解放后,新政权在恢复经济的同时,也致力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据《重庆渝中区文史资料》记载,1950年,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但还不够,还要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在他的指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由市长曹荻秋担任修建委员会主任,抽调数千名能工巧匠投入建设。

文化宫在原川东师范学校旧址上兴建,既保留了部分质量完好的砖木建筑,又新建了大礼堂、图书馆、红星亭等设施。邓小平对工程极为重视,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1952年5月1日,他在视察时被邀请题写宫名。邓小平回到驻地后反复书写36个字,最终精选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大字,镌刻于弧形大门上方,至今仍熠熠生辉。


匠心独运的标志性建筑

1952年8月,文化宫一期工程竣工,设有游艺室、图书馆、音乐厅、溜冰场等;1953年5月,二期工程完工,增建了大剧院和游泳池。整个建筑群大气庄重,装饰上采用红星、镰刀、齿轮等元素,象征工农兵联盟。其中,大剧院的设计尤为独特,其30米跨度的无支撑钢筋混凝土整梁在国内尚属首创。为确保安全,设计团队多次修改方案,并邀请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圆满建成。这座剧院后来成为重庆举办重要会议和高规格演出的重要场所。


市民的精神文化乐园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文化宫成为重庆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从1952年到2004年,露天电影在这里整整放映了52年,成为全国坚持时间最长的露天电影放映点。每到傍晚,售票窗口前总是排起长队,市民们不辞辛苦,换乘轮渡专程前来观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泳池冲浪的开放更让这里成为重庆崽儿的夏日乐园。

文化宫既是休闲场所,也是学习天地。每逢春节、劳动节、国庆节,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游园活动,山城最早的灯会、菊花展、交谊舞会等均发端于此。此外,文化补习班、话剧培训班等吸引了众多在职青年。红星亭侧的“鸳鸯椅”更是见证了无数情侣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代人的浪漫记忆。


焕发新生的文化地标

历经70余年风雨,文化宫因建筑老化逐渐失去昔日光彩。新时代下,重庆启动“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历时3年改造,文化宫重现“学校+乐园”的功能定位。如今,大剧院、红星亭等历史建筑风貌得以还原,“送文化进基层”、职工摄影展、红色电影放映等活动相继开展,让这座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化宫始终伫立于渝中半岛,承载着山城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未来,它还将继续陪伴重庆人,书写更多美好的时代篇章。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作者:王青青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