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跟着档案游巴蜀|山水新生 秦巴锦绣: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4 08:30:19 浏览次数: 【字体: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818平方千米,是一部跨越33亿年的地球演化史诗,被誉为“解析扬子地块演化的天然档案馆”。2018年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拥有科学界定的地质遗迹122处,其中国际级5处、国家级36处,涵盖6大类15亚类,共同构成一部宏大深邃的自然档案,静待探寻。

33401ca6c0714c2e82cf600ba7604572.png

《保宁府志》卷之六“山川”篇记载孤云山(光雾山)内容

4957dea223ae46838523c06b7e329d03.png

光雾山5A级旅游景区证书

 

四季流光——山水画廊的时令诗篇

春之绚烂。当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光雾山千亩高山杜鹃花海如霞似锦,竞相绽放;诺水河畔,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开出洁白的鸽子花,随风摇曳。高山杜鹃与河谷珙桐共同构成立体花廊,芬芳弥漫山谷,一派生机盎然。

夏之清凉。公园夏季平均气温仅22℃,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充沛的降水让诺水河瀑布群进入丰水期,气势磅礴。十八月潭的跌水景观,如玉珠飞溅、银链垂空,素有“月潭玉链落人间”之美誉。茂密的森林释放出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形成天然的“森林浴场”。

秋之华彩。这是光雾山最负盛名的季节。水青冈、枫香、槭树、黄栌等40余种变色树种次第“燃”遍群山,由高海拔向低海拔蔓延,形成面积达680平方公里的“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其色彩层次之丰富、规模之宏大、持续时间之久,堪称世界奇观。

6b325126f9994d3c9d50a0935d9dadd0.png 

光雾山秋景

冬之圣洁。严寒降临,流动的瀑布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瀑,树枝上挂满洁白的雾凇,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尤以大坝冰川遗址区的冰瀑奇观和燕子岭的巨型冰瀑最为壮观,成为摄影爱好者和冰雪体验者的乐园。


洞天秘境——诺水河下的造化奇观

诺水河溶洞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宫殿群。龙湖洞内密如繁星、晶莹剔透的“亿万鹅管”从洞顶垂悬而下,宛若水晶帘幕。楼房洞内高差逾30米、气势恢宏的石瀑布,其规模位居亚洲前列。这些鬼斧神工的洞穴景观,发育于寒武系至三叠系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是喀斯特作用的杰出典范,堪称“溶洞奇观世界之最”。

 c2bf96767c45411986fbcddd13df7d8c.png

诺水河溶洞奇景


文旅融合——红绿交织的当代实践

2021年11月3日,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式授牌授印,统筹开发世界级资源,打造“两山”理论实践高地与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

巴山铁血铸丰碑。1935年红四方面军组建的巴山游击队,在以今光雾山为中心的茫茫林海中,同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为铭记这段历史,2003年在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建立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展现了巴山游击队的斗争历程,现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承红色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

地质研学融康养。公园内建成多个地学科普基地,开发出“岩溶探秘”“红叶物语”等特色研学课程,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同时,光雾山森林覆盖率超95%,负氧离子浓度极高,依托这里优越生态环境,发展避暑康养产业,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古道夜游入梦境。光雾山景区打造的《梦境光雾山》是中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演出,剧目以光雾山壮丽的自然山水为舞台,运用高科技光影技术,将巴人文化、米仓古道历史与神奇传说活化呈现。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行走其间,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场长约4公里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体验“山水入画,行走如梦”的独特意境。


未来路径——锦绣巴山的创新篇章

面向未来,巴中致力于创新升级,打造国际知名的地质生态旅游目的地。构建“红绿古”交融品牌体系。深化红色研学,将地质奇观与革命历史教育结合;提升研学基地功能,引入天文观测等新元素;盘活古道沿线资源,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提供深度乡土体验。实施“智慧文旅”提升工程。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景区数字孪生体,提供沉浸式游览体验;创新策划极限运动赛事和线上引流活动;引入生物反馈技术,打造“森林脑波疗愈舱”智慧康养产品。创新区域协同机制。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周边知名景区联动,设计跨区域精品线路,联合推广;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扶持本地企业,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

山水新生,秦巴锦绣。光雾山—诺水河,以亿年地质为基、千载人文为魂,正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让绿水青山“走出去”,让古老文化“潮起来”,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锦绣前程。

 

供稿:巴中市档案馆 南江县档案馆

作者:莫述荣 陈相材  

档案、图片来源:巴中市档案馆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