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丹心铸魂 岩火永传——红岩革命纪念馆
1939年秋,在红岩嘴13号(今红岩村52号),一栋两楼一底的深灰色大楼威严矗立起来。这便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办公大楼,也是后来的红岩革命纪念馆主要革命遗址之一。从城市西郊隐蔽的瓜果农场,到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岩精神的地标,这里上演过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为巩固抗战大局,加强党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领导,1939年1月16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秘密设在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最初办公地为机房街70号。2月,为解决中共代表住房紧张问题,方便周恩来开展统战工作,邓颖超以周恩来名义租下曾家岩50号绝大部分房屋,作为工作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

周恩来和董必武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及新华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在红岩村合影(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因日机轰炸,且面积狭小,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办事处多方寻觅新的办公场地,最终找到城郊“大有农场”主人饶国模。这位拥有殷实资产的知识妇女,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饶国梁的胞妹,三个子女均加入中国共产党。开明的饶国模不仅对共产党的租房提议“欣然延纳”,还无偿划出土地、垫支经费,协助办事处建筑大楼。
办公大楼于1939年春天动工,秋天完工,位于大有农场西北坡上,占地800平方米。大楼为土木穿斗结构,两楼一底,有大小房间54间。1939年秋,南方局和办事处机关人员迁入其内办公和住宿,直至1946年撤离重庆。
“红岩荒谷耳,抗战显光辉。”八年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培育和锻造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以弥天大勇,亲赴重庆,率领中共代表团与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开展和平谈判,同时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期间,毛主席在红岩村办公和住宿了40多个日夜,还在此重书《沁园春·雪》,轰动重庆。
1955年,为纪念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领导革命的历史功绩,重庆有关部门开始修复红岩嘴13号、曾家岩50号,筹备革命纪念馆。经过3年努力,1958年5月1日,两个革命遗址的复原陈列工作完成,正式对外开放,董必武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从此,红岩精神的弘扬和传播有了牢固的阵地。
1999年3月,红岩革命纪念馆新陈列馆动工。今天,纪念馆宛如一块巨大的红色岩石巍然屹立于嘉陵江畔,象征着红岩精神坚如磐石、永放光芒!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作者:李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