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沙坪坝陈麻花——磁器口石板路上的味觉地标
沙坪坝区档案馆藏《磁器口行走》有载:“要买重庆特产,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寻摸那些老字号。”陈昌银麻花便是重庆市商委认证的“重庆老字号”,店前常年蜿蜒的长队是最好的注脚,手工制作的温度、少油不腻的清爽、鲜香酥脆的口感,让它先后摘得“中国名小吃”“重庆特产”“重庆名点”等桂冠。
歇足路向磁器口 扬帆启航嘉陵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磁器口,嘉陵江的号子声混着码头的喧嚣。彼时清末乱世,陈景洪——陈昌银的祖父,流落至这座距古渝城三十里的北大门。为在动荡中寻得生路,他琢磨起麻花的制作。不同于寻常手艺,陈景洪做的麻花格外酥脆,试吃者无不称奇。于是,他挑着扁担穿行在磁器口的青石板路上,吆喝声里藏着陈麻花的起点。这位开创者或许未曾想到,他手中的面团,会在百年后成为重庆的味觉符号。
1918年出生的陈达全,自幼在父亲的灶台边打转。揉面的力道、发酵的时长、油炸的火候,这些祖辈摸索出的门道,被他悉数承袭。作为第二代传承人,他守着父亲留下的手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让陈麻花的香气从未中断。
1955年出生的陈昌银,是将陈麻花推向新生的关键。16岁那年,他跟着父亲陈达全与堂哥学艺,1971年便挑起扁担,沿着祖辈的足迹在磁器口叫卖。不同于前人的是,他在实践中提炼出“十八道工艺”,让麻花制作有了更精准的章法。1999年,磁器口终于有了首家“陈麻花”铺子,流动的香气有了固定的港湾。2004年,“陈麻花食品经营部”成立,“陈昌银”“古镇陈麻花”等商标应运而生。更令人叫绝的是,他打破传统麻花口味单一的局限,研发出麻辣、盐味、烧烤等风味,让这道小吃有了重庆人特有的火辣性情。
传承的接力棒从未停歇。2000年,蒋应福拜入陈昌银门下,潜心学习陈麻花制作技艺。2007年,他担任磁器口生产基地厂长,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推动陈麻花走向现代化、标准化生产,成为第四代传承人中“守正”的代表。
陈麻花入选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坪坝区档案馆馆藏)
2007年,第五代传承人陈建兵与杨学武接过重任。陈建兵带领品牌迈入企业化时代,2015年新建的“陈麻花特色小食品基地”,让麻花走进了各大商超;电商渠道的开拓,更让这缕香气顺着网线飘向全国。杨学武则深耕重庆本土市场,推动品牌规模化发展,先后建成5个生产基地、2个扶贫车间,开出30余家门店。2020年,首届陈昌银非遗文创设计大赛联合高校举办,让老手艺与新创意碰撞出火花,开启了产学融合的新路径。
乘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领航创新时
荣誉是时光对品质的馈赠。2022年,陈昌银麻花获评“夜间消费示范品牌”与“优质文旅商品”;2023年,“创新发展领军奖”“社会责任突出贡献奖”接踵而至,辣子麻花更在国际设计大赛中摘得铜奖;2024年,国际美食品质大奖与“重庆好礼”金奖,让这根麻花站上了更高的舞台。而早在2016年,“磁器口陈麻花制作技艺”便入选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非遗礼盒”更成为外事礼品,带着重庆味道走向世界。
磁器口陈麻花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这些荣誉背后,是五代人对“重庆味道”的坚守。百余年传承中,陈麻花的制作工艺已成为一门精密的技艺:备料、和面、制面、制坯、备油、炸制、包装七大环节,细分出选、称、筛、观、配、揉、打、绞、醒、擀、切、搓、拧、炸、翻、捞、晾、闻十八道工序。
用料上,陈麻花同样考究。面粉、菜籽油、核桃油、花生油、芝麻、花椒、黄豆、红糖、蜂蜜、糯米等十余种原料,在传承人的手中被巧妙搭配,碰撞出独特的风味。而在口味创新上,陈麻花从未止步。在传统基础上,麻辣、椒盐、烧烤等口味相继问世,让不同喜好的食客都能找到心头好。如今,磁器口陈麻花早已超越了“小吃”的范畴,成为重庆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这张名片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线下的门店与口碑中,更延伸至线上的广阔空间。目前,陈麻花开设了20多家线上销售店铺,品牌官方线上账号、公众号、企业微信等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淘宝天猫、微信、抖音等平台的粉丝数近20万,拼多多、企业微信、京东等平台的关注人数也各有数万,古老的非遗美食正通过数字时代的渠道,与更多人相遇。
从街头小吃到文化符号,磁器口陈麻花承载的远不止味道。它映照着巴渝地区人民的生存智慧——在简单的食材中创造出美味;也彰显着生活艺术——将日常吃食打磨成精致的手艺;更见证了磁器口作为水陆码头,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
壮心未老向未来 扬帆远航风正劲
作为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商业的龙头企业,陈麻花早已不满足于“守成”,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多年积累的网购复购用户基础,它正以新工艺、新口味、新形象,为更多消费者带去优质服务,让重庆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
这份“走出去”的底气,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保护“陈麻花”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区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建立协作机制,制定保障措施。2019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联合印发《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制度。鼓励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鼓励跨界交流与合作,支持改进工艺、完善功能、拓展用途、提高品质,培育发展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鼓励具有较强设计研发能力的企业、机构与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区设立传统工艺站,帮助当地培养传统工艺队伍,发展特色产品,开拓市场产品。”
在政策的推动下,“陈昌银”品牌的经营规模持续扩大。“陈昌银”“陈麻花”品牌在重庆的线下销售门店(直营店、经销商加盟店等)已超过80家,同时还是重百、新世纪、永辉、沃尔玛、家乐福等各大超市的指定供货企业。产品辐射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山东、山西、乌鲁木齐等十几个省市,并出口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透过一根麻花,感知重庆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昌银麻花创建了西南地区唯一以麻花为主题的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它便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开展非遗传承工作;与沙坪坝树人小学、川外附属小学、重庆移通学院等合作成立研学基地,让近5万游客亲身参与麻花十八道制作工序的体验;为磁器口各社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地10余次。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磁器口古镇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让非遗不再遥远,让传统走进生活。
展望未来,陈麻花将继续秉承“良心、匠心、安心”的经营理念,坚守“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思路。它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带动重庆特产行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为推动重庆特产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1907年磁器口石板路上的一声吆喝,到如今香飘海内外的百年品牌,磁器口陈麻花的故事,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是一门非遗技艺的重生,更是重庆这座城市味道的传承与创新。这根金黄的麻花里,拧着的是历史,嚼着的是文化,品着的是重庆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供稿:沙坪坝区档案馆 沙坪坝区文化馆
作者:陈永红 王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