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沙坪坝江家瓷——磁器口江湖里的一抹温润
沙坪坝区档案馆馆藏《古镇磁器口》记载:“磁器口建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相传,清康熙年间,福建移民江氏兄弟在龙隐镇青草坡建沙坪窑生产青花瓷器,除在镇上出售外,还通过码头装船运销省内外,人们便将龙隐镇这个瓷器转运口岸称为磁器口(‘瓷’与‘磁’相通)。”磁器口江家瓷,造型考究、工艺精湛、色泽明净素雅,兼具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神韵与日用器皿的实用价值。
江家瓷照片(沙坪坝区档案馆馆藏)
三百年薪火:江家瓷发展历程
肇始奠基。清康熙元年(1662年),福建德化制瓷世家江氏三兄弟,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迁至重庆巴县白崖场青草坡定居。兄弟中排行第二的江生鲜精于瓷艺,敏锐发现青草坡所产白泡石石质疏松易加工,是制瓷的绝佳原料,所制瓷器胎质细腻紧密、胎色洁白、瓷化度高。凭借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与家传技艺,江生鲜于青草坡创立碗厂,开启了江家瓷的百年基业。
承袭发展。第二代传承人江采州承父业,在碗厂基础上拓展产品线,新增盏、盘等器型,拓宽了市场。第三代江天治潜心钻研釉料配方,经多年试验改良,使瓷器釉色愈发艳丽,制品表面更为平滑光亮。至第四代江大贵掌舵,为提升品牌知名度,正式将碗厂定名为“裕兴镒碗厂”。三代人励精图治,规模持续扩大,带动青草坡形成繁荣的瓷器产业发展,工匠云集,商贾往来不绝。江家瓷业的兴盛,深刻影响了地方经济与地名变迁。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庆府衙公文首次称龙隐镇为“瓷器镇”(《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官方命名印证了以江家瓷为龙头的瓷器产业之繁荣。
鼎盛革新。道光十八年(1839年),江大贵之子江祥寿继任。他精益求精,大力改进制瓷工艺,显著提升瓷器品质。更在装饰题材上大胆创新,突破以往简单图腾,引入丰富精美的花鸟虫鱼纹样,使瓷器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备受市场推崇,将江家瓷推向发展巅峰。1900年前后,江祥寿次子江瑞镛已精通家传技艺,并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他主持碗厂期间,产业蒸蒸日上。尤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反复试验,成功革新龙窑结构,优化了窑温控制技术,大幅提高了瓷器成品率与品质稳定性。
转型坚守。1919年,年仅十六岁的第七代传承人江百昌在父亲江瑞镛教导下全面掌握技艺,执掌“裕兴镒碗厂”。面对民国初年涌入的外来文化潮流,江百昌顺应市场需求,大胆改良瓷器图样,融入外国人物、风景等新颖元素,作品广受周边民众喜爱,体现了传统工艺的时代适应性。1952年后,国家推行公私合营与手工业合作化。第七代江雨若、第八代江泽杏响应号召,将承载家族荣光的“裕兴镒碗厂”“明扬碗厂”等私营瓷业资本、工人和设备进行了重组。虽不再以家族字号经营,但江家血脉与技艺传承并未中断,两代传承人在新体制下虚心学习,持续烧制出众多精品瓷器,直至20世纪90年代。
薪火相传。1995年,第八代传承人江泽杏开始亲授第九代嫡传江楠全套江家手工制瓷技艺、古法流程及独特技法。2014年,怀揣复兴家业的使命,江楠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江家手工制瓷的传承推广事业。他深耕细分市场,聚焦以传承技艺制作精致的茶宠、茶具等品类。江楠的作品造型独特、瓷质紧实、色泽温润如玉,摒弃工业化生产的千篇一律,每一件都凝聚着手作的温度与独一无二的个性。其风格既不同于细腻婉约的江西瓷,又融入了山城重庆特有的豪放与粗犷底蕴,集实用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深受顾客与藏家青睐。
技艺传承与革新:江家瓷的核心特征
江家瓷历经清朝康熙初年至今三百余载,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家传技艺体系,传承谱系清晰可溯凡九代。从江生鲜开基创业,到江楠承古开新,谱写了一部从未间断的手工制瓷传奇。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原材料、工艺技艺及产品特质上。
得天独厚的原料。江家瓷的核心原料取自磁器口青草坡特有的白泡石。此石石质疏松,易于加工成细腻的石粉原料。以此为胎骨烧制的瓷器,胎质尤为细腻紧密,胎色洁白纯净,是不可多得的制瓷上品,奠定了江家瓷卓尔不群的基础。
繁复严苛的技艺。江家技艺以制碗见长,承袭福建德化窑传统,同时涵盖其他日用器皿制作,工艺要求极其严格。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出窑,需历经百余步骤、三十二道核心工序,全程依赖匠人精湛的手工技艺。
颇具价值的特质。江家出品瓷器,器型规整端庄,工艺精美,瓷质以“细腻白净、紧密不漏不哑”著称。粗瓷粗犷厚重,坚实耐用;细瓷瓷质如玉,工艺精良,乡人称为“土白玉”,带彩釉青花产品最为出名;改良瓷胎薄细腻,色泽白皙,器型精致,足比江西瓷品。产品种类涵盖碗、坛、盘、勺、小缸、盏、盅、酒瓶、花瓶、帽筒、玩具等日用与陈设器。装饰题材广泛,从传统图腾、花鸟虫鱼、文人字画、花卉,到民国时期吸收的外国文化元素,纹样勾勒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生动,布局严谨考究,富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江家瓷器完美融合了实用价值与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是重庆手工制瓷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重庆数百年瓷器生产史的鲜活缩影。
新时代新机遇:江家瓷的挑战与愿景
磁器口江家瓷,不仅是重庆制瓷业的重要历史篇章,更是近代重庆工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其影响力渗透至磁器口的商业贸易、街区格局、生活习俗等各个层面,辐射范围遍及西南诸省。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江家瓷器为研究重庆近代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和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江家瓷获奖证书(沙坪坝区档案馆馆藏)
2022年,江家瓷制作技艺荣列沙坪坝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如今,江家瓷正以更亲民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它可以是陈设雅玩的艺术瓷器,也可以是百姓日常的碗碟杯具,更化身为精巧时尚的耳饰、簪花等文创饰品。第九代传承人江楠,深谙古法技艺精髓,在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重庆磁器口特色的江家瓷器文创旅游产品的同时,提出了“创立定位精准品牌,深挖核心价值”的创新思路。她通过开设江家瓷陈列馆、文创体验店等方式,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集研学、游学、美术创意实训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基地,不断拓宽江家瓷的市场边界与文化影响力。
江楠坦言:“江家瓷,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更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学元素。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件瓷器,传递我们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态度,这正是我们创作江家瓷文创产品的初心。”尽管前路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消费环境快速变化等诸多挑战,但承载着三百年匠心与时代活力的江家瓷器,正蓄势待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饱含山城特色与文化温度的江家瓷精品,将不断涌现,续写巴渝瓷艺的璀璨新篇。
供稿:沙坪坝区档案馆 沙坪坝区文化馆
作者:陈永红 王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