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飞檐载史 穹宇承章——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54年2月,马鞍山巅,一座属于人民的雄伟殿堂向重庆市民敞开大门。当人们步入这座殿堂,现场立刻一片轰动。它那气势恢宏、巍峨壮丽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心灵震撼!这,便是如今重庆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城市地标——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从一片荒地到重庆的城市记忆,大礼堂的建设之路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49年……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大区开始运作。作为西南大区首府,重庆没有一个能够容纳较多人集会的场所,在招待外宾、举办活动上经常受到限制。据重庆市档案馆馆藏《重庆市地政局关于同意将马鞍山一带地皮拨给西南军政委员会行政处使用的函》所载,“兴建西南大会堂[],需征用马鞍山一带地皮”。反映的就是为满足当时的客观需要,西南军政委员会拨款200亿元(相当于1955年流通的第二套人民币200万元左右),利用马鞍山的40多亩荒地,加上新征的50余亩地来建设一座能够容纳4000人以上的大会堂的历史。面向全市公开征集设计方案的工作也随即展开。
张家德,时任国营西南建筑公司设计师(1978年调任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此时的他听力严重退化,几不可辨声。克服身体不适困扰,张家德呕心沥血完成了大礼堂设计稿,并在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
这份在当时看来显得有些“不切实际”的方案的出现,同样,带给时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几位领导巨大惊喜。邓小平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方案,又是民族形式的,建成效果一定很好,一定可以超过美国国会大厦!贺龙评价说:庄严宏伟大气!后来刘伯承也通过书信表示了对张家德的赞美:感谢他构思出来的大会堂,既庄重宏伟,又有磅礴的气势,一种可以雄踞百年的气势,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大会堂。
1951年6月,在马鞍山的荒地之上,重庆人民聚集起来开始建设自己的殿堂。1954年2月大礼堂初步建成,西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全面投入使用前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3天。1954年4月,大礼堂全面竣工,贺龙亲笔题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竣工当月,大礼堂迎来朝鲜访华代表团,在世界人民面前初次登场。两年后,它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从重庆市档案馆馆藏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照片可以一览大礼堂初生时的英姿。这是一座具有鲜明传统风格和强烈时代特征的大型建筑群,占地6.6万平方米,总高65米,由中心礼堂和南北翼楼等组成,借助山势起高台,显示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庄严与气势;中心礼堂净高55米,内径46.33米,方底而圆顶,阳光照耀下,顶尖金光璀璨;建筑内部更有穹顶、彩画、行龙、花窗,金龙和玺彩绘游动于梁上,无不显示出一种庄重、喜庆的气氛。整个建筑群青瓦红柱,连同牌楼和人民广场一起对称严谨,秩序井然,充满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法度之美。
大礼堂之美,绝非仅仅是外观上的壮美,还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之美:当人们仰望大礼堂,看到的是广大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辉煌愿景;是新中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磅礴气势;是人民政权屹立不倒的崇高永恒。
在此后的日子中,大礼堂倾听着人民的声音,见证着重庆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它几经修葺。1997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成为重庆市的市政、文化、休闲广场,与人民大礼堂融为一体。
从过去到未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就像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些在党中央领导下坐镇西南,开拓于斯,进取于此的人们一样,目光深情地注视着脚下的这座城市,注视着在此安居乐业的广大人民。也是在这座城市里,在这片两江交汇的英雄土地之上,3200万巴渝儿女从先辈们手中接过红旗,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号角声中,将红旗举得更加坚定,更加高昂!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作者: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