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重庆特产 | 江北塔山牛皮席—— ‌一生一事一席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08 12:00:24 浏览次数: 【字体:

晋代《东宫旧事》记载:“有赤皮席,今盖仿而为之。皮性暖,此却着身有凉意,质亦软滑,夏月颇宜。”寥寥数语,道尽牛皮席清凉舒爽、温润软滑的特性。至唐宋盛世,经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牛皮凉席已成为宫廷避暑贡品。明清时期,尤以四川水牛皮凉席为尊,长期作为皇室御用珍品进献。民国年间,川渝之地汇聚了众多技艺精湛的皮革匠师,将牛皮席的制作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峰。千年传承,奠定了这门古老技艺的深厚根基。


‌烽火创牌  塔山立名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沿海及敌占区皮革业遭受重创。随着国民政府内迁重庆,中央工业实验所亦西迁入渝,并在四川各地设立实验室与示范工厂。为改变当时皮革产业资本薄弱、规模细小、产品粗糙的局面,国民政府在重庆江北盘溪成立了重庆皮革实验室,主要为军队生产枪套、皮鞋、坐垫、睡垫等必需品。技艺超群的制革匠师李志清,参与了牛皮行军垫的关键研发,以其精湛手艺脱颖而出。

1941年5月,实验室迁至江北塔子山白塔旁的塔山坪。在李志清的积极倡议下,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塔山皮革厂”。一时间,通往工厂的路口树起“塔山皮革”的醒目路标,城内的两处销售铺面也高悬起“塔山”牌匾。李志清,这位“塔山”品牌的奠基人,不仅精通选皮、硝制、铬鞣、液压、染色、拉软、烘干等全套复杂工艺流程,其严谨作风与卓越技艺更赢得了众人敬重。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塔山”之名,在嘉陵江畔落地生根。

 e2002b2591314e8fb38fa9e25b03d4b2.png

▲“塔山”品牌创始人李志清(江北区档案馆馆藏)


‌风雨兼程  市场重生

1949年重庆解放后,塔山皮革厂被收归国有,更名为“重庆皮革厂”,厂址迁至董家溪(现渝澳大桥桥头)。国营体制下,工厂继续运作,但曾经的品牌印记逐渐淡去。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营重庆皮革厂宣告破产,“塔山”这块尘封的招牌,迎来了重归市场的契机。《重庆市江北区工业志(1986—2005)》记载:1980年,由重庆市皮革公司、江北区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联合江北区观音桥乡、寸滩乡的数个村社及乡办企业共同投资,组建成立新的“重庆塔山皮革厂”。新厂址位于溉澜溪红堰桥,拥有职工112人,主要生产经营绒革、军用革、装具革等皮革产品。尤为珍贵的是,它成为四川省仅有的8家获准纳入国家计划经济框架内生产皮革的企业之一。

此时,创始人李志清作为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辗转返厂效力,并悉心收徒授艺,何裕华便是其得意门生。彼时,工厂的核心业务是将生皮加工成熟皮,供应给下游企业进行深加工。鼎盛时期,塔山皮革厂甚至为上海一家为公安部供应牛皮皮带的知名大厂提供优质原料。1986年7月,塔山皮革厂正式申请注册了“塔山”图文商标,标志着品牌意识的重生与法律保护的开启。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经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政策给传统皮革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国家财政补贴大幅削减,皮料制作补贴从每张14.7元骤降至10.5元乃至8元;同时,税制改革将增值税纳入征收范畴。双重压力下,四川省内其余7家同类企业相继倒闭,塔山皮革厂也陷入“销量急剧萎缩,债务累积高达300万元”的绝境。

生死存亡之际,时任销售科长的何裕华被众人推举,毅然扛起了厂长的重任。面对重重困境,何裕华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与远见。他延请李志清为工厂技术督工,瞄准大城市高端皮革市场,带领团队积极创新。经多次试制,将民用牛皮垫改良为牛皮凉席,以此寻求让工厂起死回生的出路。1989年,塔山人自己设计、制作的皮凉席正式投产,这种透气散热、吸汗防潮、可调养风湿的“保健型凉席”一上市就成为紧俏商品,成功打入新世纪、重百等大型超市,并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至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及全国市场。一款创新产品,让濒临倒闭的塔山皮革厂奇迹般起死回生,也正式拉开了塔山作为专业牛皮凉席制造商的辉煌序幕。

锐意进取  技术革新

1997年,重庆塔山皮革厂更名为重庆隆发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塔山皮革步入快速增长期。2001年,自主研发“压花”工艺牛皮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首创“全彩艺术系列”数码彩绘牛皮席,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开启产品艺术化升级战略;2010年,塔山皮凉席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2011年,参与起草《皮凉席行业标准》。‌

正当塔山稳步迈向巅峰之际,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浪潮汹涌而至,深刻改变了消费习惯与零售格局。2013年初夏,传统商场人流量骤减,塔山牛皮席依赖多年的线下终端销售遭遇断崖式下跌。尽管公司也尝试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但初期反应平平,未能有效对冲线下颓势。塔山人迎难而上,开始了由内而外的二度创业。在第一代硬席、第二代印花软皮席、第三代彩绘软皮席全线工艺提升和产品创新的同时,研发生产牛皮家居配套产品,完善内外销售体系,开拓互联网推广模式。至2018年,塔山牛皮席年销量增至6万床,销售收入超亿元,占据重庆90%、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领航未来  智造升级

当同行还在模仿跟随时,隆发皮革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将重心放在了持续的新品研发、品牌高端化建设以及全球营销渠道的拓展上,坚定迈向高端个性化定制市场。

‌2019年,公司与意大利顶级家居品牌特伦弗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并在艺术之都威尼斯设立“塔山牛皮席全球创新中心”,汲取国际前沿设计理念。与科技巨头惠普(中国)联合成立“牛皮席打印创新示范中心”,将尖端数码打印技术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惠普环保彩绘牛皮席”应运而生,开启了塔山牛皮席家居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塔山由“制造”成功迈向“智造”。“塔山”品牌荣膺“重庆老字号”称号。‌2020年,自主研发“低温慢鞣工艺”,推出极致柔软的“超柔牛皮席”,舒适度再攀新高。同年,入驻江苏南通国际家纺城,设立塔山品牌服务中心。‌2021年,鞣制工艺再次革新,升级为“草本植鞣工艺”(二代植鞣),塔山牛皮席更净味更环保。‌2023年,独创的新草本云柔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牛皮席更软更糯更弹。同年,隆发皮革再次参与起草《皮凉席行业标准》。‌2024年,牛皮席全系升级为不粘身工艺,“塔山”商标入选全国第一批轻工业重点商标保护名录。是年,隆发集团正式成立创新营销中心。

6413c74b0e2f437c90531d5b10391ffa.png

▲塔山凉席被认定为“重庆老字号”(江北区档案馆馆藏)

 

一生一事  匠心永恒

从1937年李志清于战火硝烟中奠基“塔山”,到改制后何裕华带领企业绝境重生,再到如今隆发集团于新时代智造升级、扬帆出海,塔山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始终恪守着“守专长、制精品,持之以恒、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这份执着,始于对原材的极致苛求——只选用三峡库区腹地天然放养的头层水牛皮,皮质丰满厚实、弹性出众、毛孔细腻均匀,奠定精品的根基。它凝聚在100余位老师傅指尖的‌58道核心工序,长达28天的制作周期‌。每一道磨痕的精修,每一次钻皮的校准,每一条边缘的打磨……都是对“一生唯一事”信念的虔诚践行。

塔山牛皮席,不仅是一件消夏寝具,更是融合了中国古老智慧、坚韧创业精神、不懈创新追求与卓越工匠品质的文化载体。它诠释着“一生一事”的专注,成就了“一席清凉”的传奇,并将这份源自东方的清凉智慧与匠心美学,持续传递向更广阔的世界。

 

供稿:江北区档案馆 重庆隆发皮革制品公司

作者:石车 汪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