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渠县汉阙
在四川省渠县档案馆的玻璃展柜中,一份1939年的档案静静诉说着往事,泛黄的纸页上,“中国营造学社考察渠县汉阙人员名单”里,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等名字赫然在列。这份档案如时空钥匙,引领我们沿着历史脉络,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汉阙文化之旅”。
寻踪汉阙:感受历史的厚重
“阙”,《说文解字》解释为“门观”,是古代竖立在城市、宫殿、祠堂、庙宇、陵墓旁的标志性建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汉阙有石质“汉书”、古代建筑“活化石”之称。在全国保存较好的30余处汉阙中,就有6处7尊位于达州市渠县土溪镇,渠县因此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石阙,犹如立体史书,诉说着汉代的辉煌与沧桑。
1.冯焕阙:东汉风骨的见证
冯焕阙始建于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原为双阙,现仅存东阙主阙,高4.38米,为仿木结构,风格优雅飘逸。它是渠县唯一能判断确切建造年代和明确墓主的阙。阙主冯焕为东汉车骑将军冯绲之父,因刚正不阿、清正廉洁遭政敌伪造诏书陷害,其子冯绲阻拦未果,冯焕病死狱中。后安帝平反,冯家父子的忠烈故事流传至今。冯焕阙简练朴素,具有典型的汉代风韵,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珍品,谢阁兰赞其为“绝优美之物”;梁思成称它“简洁秀拔,曼约寡俦,为汉阙中唯一逸品”。
▲冯焕阙
2.沈府君阙:艺术与历史的交融
沈府君阙始建于东汉延光年间,双阙皆存。阙顶双层檐,庑殿式,高4.8米,气势恢宏。左右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汉新丰令交阯都尉沈府君神道”清晰可辨,“沈”字运笔飘逸罕见,《沈府君神道碑亭记》上记载了唐代书论家张怀瓘赞其书法“腾飞扬波,自晋魏以来所能仿佛也”。我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祝嘉也曾称道:“至蜀中沈府君阙、冯焕阙,几与真书无异,画势细长,如长江之水,万里浩荡,亦奇作也。”1961年,冯焕阙与沈府君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府君阙
保护文明:档案里的“寻阙人”
1939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中国营造学社为抢救古建筑资料,在战乱中遍访川康古建筑。梁思成一行尽管木构建筑收获有限,却意外发现大量汉代石阙、崖墓等石刻,他们感叹四川的石刻艺术之美“可谓已入魔道矣”。考察成果后来被收入《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等著作。渠县汉阙正是他们“意外之喜”之一。
▲1939年四川省政府关于梁思成等人到川考察古建筑遗迹的指令
渠县档案馆馆藏1939年的“四川省政府指令”记载:“中国营造学社拟于本年八月起调查重庆市及四川省中部古建筑遗迹与民居桥梁状况,为此开呈工作人员姓名、籍贯、年龄、职务与调查地点调查期限工作范围工作方法行事种类并附工作人员相片,列入护照内俾得随时随地指明工作之许可范围,以免临时发生误会。”在这个自秦以来便有史料记载的县城,他们意外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表建筑、石质汉书——汉阙。荒野田畴竟藏着意料之外的惊喜,梁思成不禁感叹:三十里间有石阙七座,环顾国内,仅此一处,足称甲观。
守正创新:解码汉阙的时代价值
渠县汉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建筑、交通工具等难得的实物资料。阙身浮雕、铭文,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汉阙也是古建筑的“活化石”,不仅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匠心,还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座座汉阙如历史守望者,千年不倒,其雕刻与造型,点亮宕渠历史长河,见证汉风古韵;阙上文字,承载古人智慧信仰与社会百态,见证岁月变迁与文化传承。从賨人故都到现代化新城,汉阙这份“石史”档案,将继续见证这片土地更好的未来。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汉阙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如今,“中国汉阙之乡”的渠县,正以汉阙为核心打造文旅名片:依托汉阙文化博物馆推出“研学+”模式,联合高校建立建筑保护学术体系。现在游客不仅能近距离欣赏汉阙,还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现汉代生活场景,了解汉代文化,感知千年历史。渠县汉阙文化魅力无限、跨越千年,至今仍打动人心,诚邀您来赴一场古今对话、探寻汉代文明的约定。
供稿:达州市档案馆 渠县档案馆
作者:徐静 蒲娟
档案、图片来源:渠县档案馆、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