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重庆档案故事 | 档案留声:一位老教师的生命终章与时代回响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0 14:28:13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重庆市档案馆在馆藏档案开放审核时,一份泛黄的80年代简报引起了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这份看似寻常的档案,记录了一位名叫董云的老教师的临终遗言。令人感慨的是,档案中虽并未详细记载董云老师生前的具体事迹,却让我们通过这份朴实的遗书,真切感受到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不平凡的精神境界。

f7becac6f6bd4c9a88cff06fd2d1bee4.jpg

档案记载显示,董云老师于1980年9月1日病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老教师做出了三个感人至深的决定:首先,他嘱托将遗体捐赠给重庆医学院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并写道:“献身科学是我的遗愿,也算是我为国家做的一件好事”;其次,他要求丧事一切从简,明确表示“不要通知亲友,不要送花圈、祭幛,不要开追悼会”;最后,他特别强调“除了丧葬费用及抚恤金外,不要向领导提出其他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遗体捐献尚属罕见的社会行为。董云老师的选择,既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彰显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和科学事业的赤子之心。特别值得铭记的是,在那个物质尚不宽裕的年代,他反复叮嘱丧事一切从简,不办仪式、不收奠仪,将有限资源留给更需要的地方。这份超越个人得失的抉择,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师者风范的最佳诠释。

这份档案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记录的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一位平凡人用生命书写的崇高选择。董云老师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或许一生默默无闻,但他“为早日实现‘四化’作贡献”的朴实愿望,真切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时隔四十余载,纸页虽已泛黄,但墨迹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然清晰可辨,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用生命书写着人生最后一课的教案:人生该如何谢幕?这最后一课,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终极价值。

档案里或许没有记载英雄史诗,却珍藏着无数平凡而闪耀的灵魂。董云老师简短的遗言,经由档案的保存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时,逝去的生命仍然在向我们诉说: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显赫的身份和成就,而在于内心纯粹的坚守与奉献。这份档案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明镜。


供稿:市档案馆开放鉴定处

作者:罗祎丽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