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抗战故事 | 为民而生 负重前行——记抗战硝烟下的民生公司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全面侵华的脚步。随着上海、南京、镇江、武汉等城市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宜昌、沙市。这时的中国大后方,铁路运输多已中断,公路和空运设施落后、能源缺乏,运量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川江水运运输军队、抢运物资、疏散人口。当时能够负担川江水运的,只有创立和发展于川江的民生公司。
一、抗战初期面临的困境
全民族抗战爆发时,民生公司能航行长江上游的轮船有46艘,计18700余吨;到1939年,增加为116艘,计30000多吨,成为战时我国最大的轮船公司。当时,民生公司也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困难。一是缺乏船用进口燃油及五金材料,导致大多数航船存在停航的危险。二是蒋介石假借“统一调配运力,便利抗战运输”的名义,强迫民生公司把全部航船交给军政部,企图吞并民生公司。面对困境,民生公司首先派人从广州、香港等地寻购并储备了船用燃油4000多吨,五金材料2000多吨,初步满足了抗战初期轮船航行需求。同时,总经理卢作孚根据公司“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宗旨,调整了营运策略,决定结合支前军运和撤退抢运的需要调配船舶,并号召公司职工积极拥护抗战,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自此,民生公司全体职工,冒着敌机轰炸,英勇地投入到了紧张而又艰险的抗战运输中。
▲“民生轮”首航嘉陵江(重庆市档案馆藏)
二、支援前线的军事抢运
1937年开始,民生公司调集全部船只,全力以赴支持川军出川抗日。同年9月,抢运位于川东的刘湘所部四个师、两个旅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二年5月,派出“民权”“民风”“民元”等轮将川军的29集团军、30集团军近8万名官兵抢运出川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因运力不足,运输期间还征用了木船500余艘。至1945年抗战胜利,卢作孚领导下的民生公司冒着敌机轰炸,冲破川江天险,运送出川的部队人数共达270余万人,弹药武器等30余万吨,同时还运送了大量的军粮和食盐供应前线。出川的部队转战于晋、豫、赣、鄂、湘等多个省份,投身抗战,勇挫敌锋,直至最后胜利。战时民生公司的船队实际上成为一支没有武装,却极其英勇的,效率极高的运输舰队。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重庆市档案馆藏)
三、彪炳史册的“宜昌大撤退”
随着战局的恶化,华北、华中及长江下游地区的大批机关、学校和工厂,纷纷迁往长江中上游地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滞留了成千上万候渡入川人员以及东南各地十几万吨航空器材、兵器和轻重工业机器、设备等物资。这几乎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元气,一旦被炸毁或落入日寇手中,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战事紧急加之长江上游离枯水期只剩40余天(枯水期大型船只无法通航),撤退运输任务十分艰巨,所有的难民和物资必须在40天内运走。按平时运力计算,运输这批人与物资需要一年时间,40天内完成几乎是天方夜谭。此时被委任为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负责组织民生公司、招商局和三北等轮船公司投入撤退抢运。他提出以40天为限的运输计划,采取分段转运的办法,将宜昌至重庆段分为宜万、万渝两段转运,将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将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运到万县再交由其他轮船转运;将更轻、更不关紧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运。对于撤退入川的旅客、伤兵及难民,公司制定了《非常时期客运救济办法》,严格按先后次序购票,在降低票价的同时还实行了座票和增设水上旅馆等措施,加快人员入川速度。由于川江滩险流急,船只只能在白天航行。为争取时间,尽量利用夜间装卸,不浪费一分一秒,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最大。40天后,宜昌的3万多待运人员全部运完,物资也运了三分之二。又过了10多天,当长江水位已经低落到不能运输时,堆在宜昌两岸的器材已奇迹般地全部被运走,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据初步统计,此次撤退运输量,相当于战前1936年的全年运量。
在抗战开始后的9个月中,民生公司先后抢运入川的旅客共计64000多人。仅1938年,运送到川江各后方医院的伤兵人数就达10000多人。除了人员,民生公司在1937至1940年从上海、南京、宜昌等地抢运了大量物资入川,仅兵工器材就达16万余吨,航空油、弹器材3万多吨。抢运到后方的这些物资,在重庆周围和四川各地建起新的工业基地,生产出必需的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四、战时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民生公司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在抗战运输中,公司共有9艘轮船被敌机炸沉,7艘轮船严重受损,共计损失船驳4152吨,被敌机炸毁厂房、仓库、机器设备等不计其数。民生公司员工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扫射进行抢运,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抗战运输线上,牺牲117人,伤残76人。他们和抗日前线的将士一样英勇,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把热血洒在祖国的江河上。
五、战时航线的地位及贡献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失守,招商局和其他轮船公司的大部分船只,不是转售给外商,就是被日寇炸沉,所余的能行驶川江的轮船,为数甚少。而民生公司的主要业务原本就在川江航线,抗战初期损失较小。加上民生公司“军运第一,保证抗战运输”的经营决策,以及开拓川江新航线和加强对船舶技术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司航运在战时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实际参加川江营运的轮船中,民生公司占85%,这对抗战运输和大后方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它担负了我国战时大量的水上军事运输任务;二是运输了大量粮食出川供给战区军民食用,保证了抗战的胜利进行;三是抢运大批工厂器材入川,为促进川渝地区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四是抢运了大批学校、文化团体和医院入川,促进了大后方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民生公司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带领下,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历史证明:走爱国主义的道路,是一个进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远见卓识的实业家必走之路,是一条奔向光明和胜利的道路。
作者:马念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