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抗战故事 | 档案讲述“大隧道惨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7 08:30:04 浏览次数: 【字体:

825c2a3bd7f64b309ecbd597ccee5949.jpg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崎岖陡峭,把上半城的繁华商业区和下半城的水码头串连起来。今天,这里已成为各地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胜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但他们却未必知道,抗战时期,震惊中外的“较场口大隧道惨案”就发生于此。

十八梯曾经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跟随着三份档案,穿越回大轰炸的血与火中去。

 

日机轰炸  大隧道惨案的根源

1938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推进,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也成为中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为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达到其“早日结束中国事变”的罪恶目的,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长达5年多的“战略轰炸”,主要针对重庆的平民区、商业区和政府机构进行轰炸,手段包括燃烧弹、爆炸弹等。

1941年,日军轰炸进入密集阶段,重庆市民频繁躲入防空洞避难。1941年6月5日这一天,早已习惯了在空袭的警报声中生存的重庆人,在傍晚时分,看到了鹅岭方向悬挂的两个红球,这是空袭警报的信号!

 ddc2434bd7754e0c86f478322a08a62e.png

▲1941年,大隧道窒息案审查报告(重庆市档案馆藏)

傍晚,近郊居民进城来的特别多,老弱妇孺以及逃难人群的行李箱物也较平日更多。此时突发警报,远居南岸、江北的市民因时间紧迫,来不及渡江,滞留在城内。他们纷纷奔向城内外的公共防空洞躲避。

“七时二十分第一批敌机侵入市空。七时二十五分投弹。七时三十五分二次投弹。八时卅分第二批敌机侵入市空。八时四十九分投弹。十时四十分第三批敌机在江北投弹。”

当时重庆的防空洞(又称“隧道”)多为天然洞穴或人工开凿,条件简陋,通风、照明和卫生设施极差,这一天,大隧道避难人数较平时陡增,大大超过了隧道可容纳的人数。

洞外的重庆城,在日机的频繁投弹下硝烟四起,满目疮痍。

 

隧道炼狱  生还者的窒息记忆

山城高温湿热的季节、长时间的密闭、逼仄缺氧的防空隧道,让洞内的场景,如人间炼狱一般:洞口防护团的工作人员不许人民在紧急警报时出洞,洞里的人们躁动不安,呼吸困难,洞口之人欲进,洞内之人欲出,互相拥挤、号呼、挣扎、颠扑、践踏,秩序混乱!有报告称,当天晚上11点15分左右,较场口出事的隧道甲洞口,洞口外2公尺、洞口内10公尺人体倒积。

在长达九个小时的封闭隧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份档案记载惨案发生一周后,一位名叫徐元新的生还者,详细阐述自己当时生死一线的经历:

6月5日下午6点左右。当防空警报响起的时候,我正在重庆较场口,当时身上带着4000余元的法币,4本账簿,本打算去办事的,突然听见警报声,我就跟随人群匆忙涌进十八梯观音岩防空洞。

大家你推我搡,洞里已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守洞门的宪兵将洞门锁了。一开始,洞内有人在打架、有人在吵嘴。凭着这几年来大家躲飞机的经验,都认为待在洞里的时间不会太长,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洞里的灯烛逐渐微弱直至熄灭。等到第一批敌机投弹后,我心中感觉到发慌,如害重病,想喝一口凉水,正想往着洞口走去,有人把我拉住了,让我不能外出。我在原地又坚持站了一会儿,心中更加发慌难受。

难受的不止我一个人,耳边听见有人在喊救命,开始还有声音,慢慢地,声音渐渐细微,直到已发不出声来。此时周围有人因极度的恐惧抓住我的手一阵乱咬,我手上、身上已被抓咬数处,忐忑的心坠落到极点。

洞里的人簇拥着晕倒在地,我也站不住了,倒了下去。濒死之际,我仿佛看见了15年前过世的老父亲。我父亲是满清秀才,我对他说:“我们就这样死了,还有许多事情未办,母亲尚在,如何是好啊?”父亲慈祥地安慰我:“不要紧的(终会过去)。”这种情形过去后,我失去意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警报解除了,拉死尸的人把我从石灰市的洞门口拉出来,还有半线之气,幸亏遇到我的一位同事聂先生,他将我扶到附近炭铺内倒下休息,此时天已大亮,这才缓过来,法币与账簿也丢了,要办的事情终未办清,但能捡回这条小命,已是获福不浅了。

惨案发生后,为了不扩大影响,国民党当局实行新闻封锁,当时舆论界和民间传言,关于“六五”惨案中的死亡人数众说纷纭。当时一段时间内先后披露于报端的即有“死亡近万人”“死亡近千人”“死亡万余人”等说法,社会传言各说不一,也因此,“六五”惨案与1938年6月9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11月13日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调查善后  揭露惨案背后人为症结

惨案发生半年之后,一封《“大隧道惨案”遇难家属的呼吁书》呈上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的桌面。这份档案中字字句句是遇难者家属的血泪泣陈:“六五大隧道惨案发生之后,国民政府有关防护机关人员,互推责任,莫可究诘,与其历次领受空袭奖金之情绪,适成反比。要么就是把责任归于敌寇,要么就是说窒息属于天灾,却没有一起引咎自责者。昏昏官场之中循良气节,荡然无存。”

在这封“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被难家属全体泣陈的呼吁书中,痛斥惨案发生的人为原因:

一是防空洞设计与质量的缺陷。大隧道入口坡度较高,从建设以来就一直没有改良,据审查报告所载,原本通风机在肇事前早就该竣工验收的,但迟迟没有接收安装,一拖再拖,一误再误。“误事杀人,与故意杀人,手段容有不同,而罪实过之”,暴露出国民政府根本不把民众安全放在心上。

二是秩序维持不善,导致惨重后果。平时负有防护领导的工作人员,不注重训练,也不作空袭现场指导,在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密闭在防空洞里的人们都未及时得到通气的间隙,这是大隧道窒息惨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人们在洞里拼命呼救时,门口的士兵也充耳不闻,漠然处之,救护上也不得力,组织涣散,执行迟缓。

三是善后管理缺陷多。“各被难者,薄棺未能尽殓,席卷薄土掩埋,黑石子寸滩之间,尸骸暴露,触目惊心,谁家冤魂,无从辨识。使被难家属寻尸而不可得,竟抱千古无涯之戚。及江水稍涨,尸体又多漂赴东流,饱诸鱼鳖之腹。死既未能善终,葬又未得其所,言之鼻酸,思之断肠。”

 dd3c7af5f4de4d86a9a08530516fe14c.png

 “大隧道惨案”遇难者家属请求惩治责任人、加强防护措施 给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的呼吁书(重庆市档案馆藏)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虽然给重庆造成了巨大损失,但重庆人民从未屈服,更未被日军的淫威所吓倒。即便是在大轰炸最为惨烈的1940年8、9月,重庆各界人士纷纷表示:“重庆市民决不因空袭而动摇其坚强不拔之抗战意志是也。”令人扼腕的是,大隧道惨案造成千人死亡的成因,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还有国民政府统治的黑暗和对人民生命的漠视。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今天大隧道惨案的遗址坐落在较场口石灰市一带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好吃街中,十八梯下的大隧道如同城市的血脉,在山城深处跳动不息。过去曾封闭的隧道,在经过技术的修复后,也敞开怀抱,改造成游览区商业街,向来者诉说巴渝儿女“愈炸愈强”的坚韧。“坚韧”作为重庆城市精神之一,是在日机轰炸的废墟上孕育出的“愈炸愈强”的价值取向,也承载着巴渝儿女在国民政府黑暗统治下血与泪的历史创伤。这场城市之殇时时刻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也有力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实现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作者:王文胜 于巧巧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