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抗战故事 | 文心铁骨凝战魂 史笔烽烟映山河——全民族抗战时期郭沫若的文化抗战岁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6 08:30:43 浏览次数: 【字体:

debb738ee4e34a95b50d576803801194.jpg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他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被蒋通缉流亡日本。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蒋介石鉴于郭沫若在海内外文化界的重大影响,撤销对其长达十载的通缉令。在党组织安排下,郭沫若于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11月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始终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创作大量团结抗战和反对专制独裁诗文戏剧,为觉醒民众抗战救亡意识、凝聚抗战力量和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赞为“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临危受命担重任  擎旗统战聚群英

1937年7月25日,郭沫若自东京过横滨至神户登上“日本皇后号”邮轮离开日本,27日下午抵达上海。8月4日,为戏剧界即将联合公演的《保卫芦沟桥》题词,呼吁抗战到底。八一三事变后,他创作《我们为什么要抗战》《抗战颂》等诗文,阐明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前景。24日上海文化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郭沫若任社长并亲题报头。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停刊。郭沫若将《救亡日报》复刊作为首要大事,多方筹措推动《救亡日报》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他在复刊词《再建我们的文化堡垒》中写道:“救亡就是我们的旗帜,抗战到底就是我们的决心,民族复兴就是我们的信念。”广州沦陷后,郭沫若推动《救亡日报》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

 afa4f151344e458495e8671c682366ac.jpg

▲1938年2月19日,郭沫若《救亡日报》刊发《对于文化人的希望》(资料图片)

 

1938年1月9日,郭沫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题词“发动全民的力量,从铁血之中建立新的中国”。10日晚间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拜会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谈到陈诚电邀出任第三厅厅长事宜,郭沫若认为任厅长是“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故以耳疾拒绝出任。周恩来婉言劝导“考虑是可以,不妨多听听朋友们的意见。……老实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此后,陈诚三次访郭邀其任职,郭沫若均未应允。2月6日,陈诚以“午宴”为名诱骗郭沫若出席政治部第一次部务会议,郭沫若怒斥其荒谬,并当晚离开武汉。随后,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信表示“我已在原则上决定干……我们希望你也能采此立场”,邀其任第三厅厅长。按照党的安排,郭沫若回到武汉,向陈诚提出任第三厅厅长3项条件:“(1)工作计划由我们提出,在抗战第一的原则下,应该不受限制;(2)人事问题应有相对的自由;(3)事业费要确定,预算由我们提出。”陈诚迫于形势对所提条件口头表示同意。

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正式成立,郭沫若任厅长,阳翰笙任厅主任秘书,厅下设三处,第五处掌管动员工作,处长胡愈之;第六处掌管艺术宣传,处长田汉;第七处掌管对敌宣传,处长范寿康;还有杜国庠、洪深、徐悲鸿、冯乃超、史东山、应云卫、马彦祥、冼星海、张曙等影剧界、音乐界、美术界名流参加第三厅工作,直接联系文艺工作者2000多人,管辖抗敌演剧队10个、抗敌宣传队4个和漫画宣传队、孩子剧团及中国电影制片厂。第三厅因聚集众多文化界名人被誉为“名流内阁”。第三厅全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4月7日—13日举行“抗日扩大宣传周”,激发军民抗日热情;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展开“献金运动”,募集献金100万元支援抗战前线……此后,第三厅随战局变化辗转迁移,但从未忘却抗日救亡使命。

 

以笔为剑铸战歌  史剧雷霆醒神州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逐步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政治引诱下,国民党逐渐从对外转向对内,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不仅严格限制共产党及其领导军队的活动范围,还对人民实施专制统治。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以“统一各地文化领导机构”为由,成立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查禁大量进步书刊和戏剧活动,战时首都重庆顿时万马齐喑。周恩来针对此状况在南方局文化组会议上指出:“重庆这个‘死城’把人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对国民党的严禁封锁必须想个法子予以冲破。”他认为话剧容易结合现实斗争,且能直接与群众交流,加之此时重庆聚集大批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和优秀舞台艺术家,决定以话剧打一场文化战线反攻战。周恩来指示郭沫若、阳翰笙等组织成立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并竭力争取国民党控制文化机构团体为我所用,开启党领导下的话剧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新征程。

在南方局领导下,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化界名人组织出演大批宣传抗日救亡、反对专制统治的话剧,开启重庆“雾季公演”,推动我国话剧进入发展黄金时期。1941年11月16日,正值郭沫若50岁大寿暨创作25周年,南方局策划规模宏大的祝寿活动,广邀各界名人相聚一堂,借机交换时局意见,有效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监视封锁,创新党在国统区统战工作形式。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郭沫若创作大量话剧剧本,以话剧宣扬团结抗战、斥责分裂投降。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以屈原的政治抱负、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际,反映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斥责投降卖国;2月,创作历史剧《虎符》,揭露统治者妥协投降和压制抗敌力量的罪恶行径,歌颂反抗不义战争和保卫祖国的爱国志士的崇高精神。《屈原》《虎符》等话剧,吹响文化界要求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号角。

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开始好转。3月3日,陶希圣以蒋介石名义出版《中国之命运》,公然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论调,污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搞“变相割据”。党中央指示南方局展开针对性斗争。7月21日,毛泽东致电董必武,要求将批判《中国之命运》的文章《评〈中国之命运〉》“设法秘密印译成中、英文小册子,在中外人士中散布”“从思想上理论上揭露蒋之封建的买办的中国法西斯体系”。8月11日,毛泽东致电董必武,指示“新华、群众多刊登反法西斯主义文章,以开展思想斗争”。在党的领导下,郭沫若于1944年3月在《新华日报》连载史论《甲申三百年祭》,重申得民心者得天下、贪贿必然亡国规律,抨击蒋介石独裁统治。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与时局》报告时讲道:“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向全党、全军发出通知,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11月,毛泽东专门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c0ac3774a1a847b8b6cab53888955502.png

▲1944年3月19日,《新华日报》刊发《甲申三百年祭》(重庆市档案馆藏)

 

铮铮铁骨斗顽敌  团结共进建新功

郭沫若自任第三厅厅长之始,就坚决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斗争。1939年,国民党先后制定《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蒋介石下令“凡不加入国民党的一律退出三厅”。郭沫若带领大家以辞职表示抗议,迫使当局收回成命。1940年1月11日,郭沫若为《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题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连话都不让老百姓说,那是很危险的。反之能代表老百姓说话的,那力量就比长江黄河还要浩大。”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反动派限制人民言论自由,迫害进步报刊,破坏抗战、制造分裂行为。1940年秋,国民党再次胁迫第三厅全体人员加入国民党,否则即作离厅论。郭沫若勉励大家即使离厅也要干革命事业。9月30日,国民党以改组政治部为名撤销第三厅,把第三厅的左翼文化人士全部解职。11月1日,国民政府新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出任主任委员,并将原第三厅工作人员全部吸收。在年底文化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有人以委员和工作人员大多非国民党党员发难,郭沫若予以坚决驳斥。

郭沫若在渝期间,不仅遭到明面排斥,更有暗地监视。1941年10月至1942年2月,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党政军联席会秘书处与重庆市社会局、重庆市警察局全程监视郭沫若主办南林印书馆,印书馆最终被勒令关闭。1941年12月23日,郭沫若在中华职业教社演讲《屈原的艺术与思想》,被重庆市警察局第六分局派人监听。1944年11月11日,军统局渝特区监视郭沫若在天官街7号宴请周恩来、董必武、潘梓年等人的宴会。1945年,郭沫若受邀在十八梯回教礼拜堂讲授《中国古代史》,军统局渝特区每次派员听课。郭沫若并未被国民党监视吓倒,始终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在文化界凝聚起反对投降、反对专制的重要力量。

 3c6dd312af154d01887f4b1cdda83dca.png

▲《重庆市警察局第六分局关于奉命监视郭沫若赴职教社演讲〈屈原的思想〉情况至重庆市警察局的呈》(重庆市档案馆藏)

1945年初,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全面胜利,国内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南方局动员文化界表达对时局的看法。1月8日,郭沫若执笔起草《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呼吁召集全国各党派推选公正人士组成临时紧急会议,共同商讨战时政治纲领,建立战时全国一致政府;要求国民党废除一切限制人民活动的法令、取消一切党化教育措施、停止特务活动、废除一切军事上对内相克的政策、严惩一切贪赃枉法官吏及囤积居奇商人、取缔对盟邦歧视言论。《进言》与国民党专制统治、反共反苏政策针锋相对。并率领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分头征集文化界人士签名。2月22日,《新华日报》《新蜀报》等报纸全文刊发《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及312名文化界知名人士签名。此消息既振奋人心,又刺痛了国民党顽固派。蒋介石责令国民党中宣部追查严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迅速传遍全国,点燃了国统区民众要求民主、自由的烽火。

 2b72fb09e40448308093bbdbb3648d34.png

▲1945年2月22日,新华日报刊发《文化界时局进言》(重庆市档案馆藏)

回顾郭沫若全民族抗战时期战斗经历,他临危受命筹组第三厅,将第三厅发展成贯彻党的政策和团结抗战志士的“红色机关”;在日军轰炸与国民党排斥监视之下,笔耕不辍创作大量抗战诗文戏剧,激励军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战。他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抗战作出卓越贡献,无愧于周恩来“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的赞誉。


作者:陈飞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