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抗战故事 | 新华方面军吹响的抗战号角——《新华日报》在重庆组织的一次义卖献金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5 08:00:39 浏览次数: 【字体:

adeb1872a7fe44d5be37f5c6edb9f787.jpg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成为“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喉舌”和争取民族独立伟大斗争中的“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10月,随着武汉沦陷,《新华日报》迁往重庆。25日,在社论《本报移渝发刊》中坚定表明办刊初衷:“今后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继续为巩固国内团结而努力,务使我们民族团结得比铁更坚,比钢更固,比任何铜墙铁壁更牢不可破”。此后八年多时间,“新华方面军”以重庆为根据地,以纸为枪、以笔为弹,在日机轰炸与国民党新闻审查的双重压迫下,坚持传播党的声音,推动全民族抗战。


团结抗战  开启一场精心策划的义卖献金活动

《新华日报》搬到重庆之时,这座山城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无差别轰炸,整座城市硝烟弥漫。面对日本的轰炸,重庆人民不但没有屈服,反而被激发起极大抗战热情,在轰炸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气与斗志。许多民众节衣缩食、踊跃献金、支援抗战前线。生活书店发起“一日献金”活动、中华职业学校师生街头劝卖、戏剧界积极组织义演捐资……面对当前形势,周恩来、董必武等人也作出了12月18日义卖《新华日报》的决定,并成立了“新华日报义卖献金委员会”组织实施具体工作。

 

预热造势  文化名流与街头歌声的共振

为点燃全城热情,《新华日报》提前开始了广泛宣传。12月12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读者们起来响应 本报义卖献金——多一个人参加这个运动就多增加抗战一份力量》的公告:决定在本月18日举行义卖一日,那天除了把《新华日报》、新群丛书和广告全部义卖外,还在报头两旁及第二、第三、第四各版的中间各开一个荣誉广告地位,用招投标的方法招登广告……多一个人参加这个运动,就是替抗战多增加一份力量!

14日,《新华日报》正式刊登《义卖献金启示》,公布《义卖献金办法》,明确:义卖收入全部作抗战之用,该日报纸每张最低售价1角,丛书最低按照原价加倍,愿出多金购买者更表欢迎;凡热心人士以1元以上的代价购本报1份,或丛书1册者,均及时发给收据,并于次日在本报公布芳名,以彰爱国热忱。这一天,《新华日报》邀请社会各界召开宣传和推进义卖献金工作座谈会,有40多个团体、机关和7个中小学代表参会。

70d892a1a3504181a7ff838fce065e5d.jpg

▲1938年11月12日,新华日报义卖献金委员会关于召开义卖献金活动座谈会给川盐银行的函(重庆市档案馆藏)

至18日,《新华日报》陆续刊登《青年们团结起来 本报义卖献金——要把这一个运动推到一切角落去》《妇女界的同胞起来参加本报义卖运动》《欢迎各界参加本报义卖活动》《义卖本报捐赠前方——爱国同胞请大批订购本报,以文化食粮慰问英勇将士》等文章,向全社会发出号召。

在《新华日报》号召下,一大批知名商业公司竞价广告,一些出版社将自己的刊物捐献出来进行义卖,学校和许多社会团体积极组织队伍参加义活动,沈钧儒、胡风、邹韬奋、黄炎培、柳湜等文化巨擘撰写宣传文章,音乐家贺绿汀创作《义卖歌》……其歌词直白如刀:“同胞同胞快来听哟,听我唱个义卖歌,唱个捐钱打敌人。小日本,真可恨,一心想把中国吞……敌人暴行说不尽哟,请看武汉与南京,沦陷区域好痛心。亡国奴,不算人,生杀之权听敌人。田和地,被强占,姊妹妻女被奸淫,抽去壮丁当炮灰,老少惨杀不留情……全国同胞齐奋起哟,提倡义卖来献金,献给国家练新兵,每个人,都热心,立刻积成千万金,兵马强、军火足,哪怕强盗小日本,收复失地灭日寇,最后胜利属我们。”这首通俗易懂的歌曲被谱成简谱刊登在《新华日报》,报童们沿街传唱,连擦鞋匠都能哼上几句。

 

宣传抗战  数千群众组成流动宣传网

18日凌晨五点半,《新华日报》营业部、印刷部和各个分销处门前都挤满了参加义卖队的青年学生、工友、店员、儿童,他们组成几十支义卖队,背着报纸和书籍,手持横幅和收钱的竹筒分赴重庆大街小巷。他们高举“多买一份报,多增一分抗战力”的横幅,一边高唱《义卖歌》,一边控诉日军暴行。重庆妇女联谊会积极支持此次义卖献金运动,组织歌咏队、讲演队等参与宣传。

中午十二点,参加《新华日报》义卖的团体聚集在中央公园举行盛大的献金大会,总结义卖情况。总编吴克坚在献金大会上宣读致蒋介石、前线将士、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的三个通电,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大会进行献金游行,数千民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走上街道,将义卖献金活动推向高潮。这次义卖献金活动打破了传统募捐的局限,将义卖转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教育,让爱国情感在义买和义卖的过程中进行了表达与传递。

 85a3eee3d0464837b6e9d2596e2f48a1.jpg

▲1938年11月12日,《新华日报》在重庆中央公园举行的献金大会现场(资料图片)

 

全民响应  从“荣誉广告”到乞丐的1角钱

《新华日报》推出“荣誉广告”竞标,得到重庆各大商业公司的热烈响应。经过激烈竞争,虎标永安堂以200元夺得第一,生活书店出资100元夺得第二,国华林园以91.8元夺得第三,读书生活出版社以66元夺得第四,金刚兄弟与中泰山四公司联营处以45元夺得第五,美丰银行以40元夺得第六,还有13家商业公司出资刊载《新华日报》当天普通义卖广告。广告收入总计790.16元。

 e8edbc5840844f46bbeff1fcae2646c7.png

▲1938年11月12日,《新华日报义卖献金赞助通知书》(重庆市档案馆藏)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十八名同志省下微薄的津贴,捐款20.4元。沈钧儒、邹韬奋、胡愈之等用100元购买1000份《新华日报》,并委托报社将报纸寄给前线战士。冯玉祥购买报纸并题词“集中涓滴财力,坚持抗战到底”,孔祥熙用200元买了一份报、100元购买了一本《论新阶段》,孙科以100元购报并题写赞语,李济深、邵力子、林森等众多国民党要员均购买了报纸。美国记者爱泼斯丹的夫人也用五元购买一份她看不懂的报纸。最动人的是市井百姓:小龙坎的七名工人凑出1元买报;高店子的一名残疾军人用1元钱购买报纸;有个名叫刁福林的小孩,用自己积攒的1元钱购买了一份报纸;有一名残疾乞丐捐出仅有的1角钱;一位老太太在义卖冲突中挺身而出:“你们是对的!”,并掏出5角钱买下报纸,背影佝偻却坚定……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群众热情高涨,在义卖的许多地方,都出现报纸供不应求的情况。

5294c75ab5af4b188b68253838884e67.png

▲1938年12月18日《新华日报》(重庆市档案馆藏)

 

成效非凡  推动重庆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义卖当日,《新华日报》售出1.4万余份,连同丛书与广告收入,共筹得5233.57元。这笔款项通过中央银行转交国民政府,用于支持抗战。这次义卖活动意义重大,不但为抗战事业筹集了一笔宝贵资金,还推动了重庆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义卖献金活动不但将所得资金全部送交国民政府支持抗战,还在献金大会上宣读了致蒋介石、前线将士、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的三个通电,充分彰显共产党“团结御侮”的决心和诚意。就像我们党在《八一宣言》呼吁的那样: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有效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通过义卖,《新华日报》走进市井,让更多民众看到。人们发现,《新华日报》的宣传报道十分光明磊落,既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英勇抗击日军的战绩,也如实反映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事迹;既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共产党人的文章,也有国民党领导人的抗日言论,还有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的进步文章。也是通过此次活动,许多人第一次看到毛泽东著的《论新阶段》、周恩来著的《论目前抗战形势》《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决议》等著作,更多人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了解中国共产党。

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周恩来在义卖当天的《新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论今后敌人的动向》。他在文中犀利剖析敌我态势,提出明确战略任务,并深刻指出“敌人愈陷愈深,我们愈战愈强,已成为中日战争中的真理”。周恩来文章的发表,与当时如火如荼的义卖献金活动以及《新华日报》持续不断的抗战宣传相呼应,极大凝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念更加坚不可摧,并迅速在重庆掀起了义卖献金的新浪潮。20日,中航歌咏队率先行动,义卖献金数百元;21日,怒潮剧社公演《中国万岁》进行义卖,募集1008元;同日,重庆电报局歌咏队义卖筹得140.64元;戈兴社义卖献金30.6元。《新民报》紧随其后,于12月25日发起定期义卖,最终献金总额高达一万余元;《商务日报》也于同日响应,义卖献金数千元……一时间,报馆、商铺、剧院等各界力量纷纷响应,义卖献金的热潮在重庆各处蓬勃兴起,汇聚成一股支援抗战的磅礴洪流。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新华日报》义卖献金、支援抗战的热血担当犹在眼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新华日报》所展现出的忠诚品格、担当精神、斗争智慧已融入我们党的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这份穿越时空的力量,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斗志和不竭动力。


作者:周永圣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