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跟着档案游巴蜀 | 石筑传奇 宝箴独秀——武胜宝箴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5 08:3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嘉陵江中下游的武胜县宝箴塞镇方家沟村,一座被誉为“全国罕有 蜀中一绝”的军事要塞巍然屹立。虽然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以其恢弘气势守护着方圆数十里的沃野。作为嘉陵江流域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它斑驳的城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雄伟的身姿彰显着不朽的防御智慧。

 c9e92e5c7a0d4e90bf68abdc91c01e12.png


乱世筑塞,百年风雨存续的建筑瑰宝

武胜县地处四县交界要冲,清末匪患肆虐。富甲川东的段氏家族(时称“段半县”)为保家业,于1911年秋由段家族长段襄臣主持营建东塞。在宅院西侧依山脊走势构筑防御工事,以“宝箴”命名寄寓平安愿景,1932年增建西塞,形成主体构筑物占地1.5万平方米的双塞格局。

据统计,武胜境内曾有657处防御寨堡,唯宝箴塞完整保存。1986年文物普查发现《宝箴塞记》石碑,其上石灰水覆盖层意外成为保护层。经系统修缮,2006年宝箴塞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据势守险,冷热兵器交织的军事奇迹

塞墙依山势攀升,高度6.5米—13米不等,墙体厚达2米,仅北面设单门控守。东塞枪眼保留传统矩形制式,西塞则改良为“内八字”枪眼优化射界,形成交叉火力网。配合外围三重防御墙、环形阻击走廊及地下通道,构成军事教科书级防御体系。厨房设计有暗室,可容六人藏身,水井的逃生暗道连通塞外密林,墙体活动石板设置紧急出口,形成“明防暗遁”的防御机制。

要塞壁垒森严,所占山顶是周围山梁的最高点,可控视野大,易守难攻,据势守险,因隘设塞。要塞高达10多米的石墙与山体融合为一体,抬头仰望,壁垒森严,难以逾越,具有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建成后始终未遭攻击,印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防御智慧。

a6e9326b72c94ab180be922f6a120c9c.png

 

居防一体,书写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

巧妙糅合闽南团城、江南合院、川东民居与西方城堡元素,建筑风格多元融合。通过8个几何形态天井、110道门户、108间居室构建迷宫布局,戏楼雕花精美,射击孔具有瞭望功能,实现实用与美学的精妙平衡。

宝箴塞有一套完整的自给自足生活系统。《宝箴塞记》记载:“公(段襄臣)尤长于生产,于塞下四围山土,植蓬橙千余株,辨原隰土,宜树艺果品药物,日每出入上下,督丁锄薅灌溉,不以为劳。”段襄臣擅长农事生产,粮食、水果、药材因地制宜规划种植。要塞下面是大面积的耕地和水源,用高大的围墙将段家住宅与要塞联为一体,围墙内配置有粮仓、水井、药圃、果园、药草园等设施,衣食住行皆可自给自足,战时可维持长期封闭生活,体现出“围而不困”的特点。平时段氏家族依托橙树种植与药材经营年入万金,践行“武备固守,文教养性”的生存哲学。

 d361a4ce70204241b710adbe4147082e.png

《宝箴塞记》记载:“公卒能捍卫桑梓,保全身家,此非防患未然者欤……建祖祠以报本,输岁租以赡贫,凡公益慈善,乡里有口皆碑,无待赘叙。尤难者,贤父有贤子,孔门仁清,善继善述,克体先志。”段襄臣于乱世中通过兴修水利、减免地租、周济贫民、热心公益以凝聚民众,捍卫家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子段孔门、段仁清继承父亲之志,继续造福于民,优良家风代代相传。现存家族训诫碑刻与防御工事相映,彰显“居安思危,耕读传家,捍卫桑梓,乐善好施”的文化精髓、家国情怀。

漫步宝箴塞,触摸青石砖墙,迷宫般的廊道,封存着动荡时局的防御体系;戏楼飞檐下,回荡着家族世代祈愿的安乐太平。立于瞭望孔前,百年前段氏族“以险筑塞,以箴立家”的生存智慧穿透时光,在川东丘陵间铸就永不褪色的文明印记。


作者:舒磊

供稿:广安市武胜县档案馆

档案、图片来源:广安市武胜县档案馆、武胜县申遗办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