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档案里的抗战故事 | 舞台燃烽火 怒吼震神州——怒吼剧社以剧为戈的抗战史诗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4 08:30:09 浏览次数: 【字体:

f869cc7283da42f7aeca055f54b15f2d.jpg

七七事变后,抗战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全国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为觉醒巴渝儿女抗日救亡意识,1937年9月15日,重庆电力公司、华西公司、成渝铁路工程局、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民众歌咏队部分有志青年余克稷、陈叔亮、章功叙等发起成立业余剧社——怒吼剧社,这是重庆第一家本土现代剧社,以“怒吼”为名,是想通过戏剧唤醒还在“沉睡”的民众。10月1日,怒吼剧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首演三幕话剧《保卫芦沟桥》,演出大获成功,开启重庆现代话剧发展新阶段。《新蜀报》撰文评论称:“重庆有真正演剧, 那是以怒吼剧社为历史纪元。”

 

烽火舞台铸经典  铁血文心凝国魂

1937年10月1日,怒吼剧社在国泰大剧院首演三幕抗战话剧《保卫芦沟桥》,演出连演四场,场场满座,“保卫祖国,一切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卢沟桥”的吼声持久在剧院回荡,台下观众沉浸在抗战呼喊浪潮声中久久不舍离席。10月5日,《新蜀报》在报道现场观众称“演至悲惨处,观众为之流泪;演至紧张处,掌声几震屋瓦,尤以士兵群众情绪最为愤慨”。《保卫芦沟桥》是重庆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大规模话剧演出,被誉为“重庆市第一次水平以上的演出”。《国民公报》称该剧是“民族解放的呐喊”“全民抗敌的先声”。《新蜀报》发文称“今日怒吼剧社《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在重庆剧坛上不能不是一个划时代的阶段。”促进了民众抗日救亡意识觉醒。演出的成功与剧社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演出经费由剧社成员捐款筹集,衣服、道具、布景、舞台照明等均有社员制作或掌控,排练时间仅半个月,且全部在业余时间完成。可见,剧社对演好《保卫卢沟桥》的艰辛付出。

 f698864a1f7641d59cd41f1decc1939f.png

▲1937年10月3日,《新蜀报》载怒吼剧社《保卫芦沟桥》演出预告(重庆市档案馆藏)

1938年1月28日,怒吼剧社在国泰大剧院演出由凌鹤编剧,赵铭麟、余克稷、陈叔亮、章功叙联合导演,陈叔亮、章功叙、康彰、梅锦泉等社员参加演出三幕剧《黑地狱》,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以海洛因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在山城引发强烈反响。4月在国泰大剧院演出《血海怒潮》,5月参加全市五月抗敌宣传,演出独幕剧《八百壮士》,讲述国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军事迹,呼唤民众奋起抗击日军侵略。1939年1月7日,在社交礼堂演出《东北之家》《打鬼子去》,号召民众共同抗敌,保家卫国。4月8日,在国泰大剧院演出《民族万岁》。1939年重庆5月3日、4日大轰炸后,大型戏剧排练与演出困难,剧社演出转向以街村演剧和小型歌咏为主。1943年1月9日,剧社重返国泰大剧院演出《安魂曲》,4月5日在抗建堂演出《牛郎织女》,此剧在重庆、成都两地续演两月之久,深受民众热捧。

1938年7月,怒吼剧社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梁少候任支部书记。随着剧团党员人数增加,剧社最多时成立党支部5个,漆鲁鱼、杨述、杨修范、许立群等先后领导剧社党支部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怒吼剧社不仅高质量完成剧目演出,而且积极团结其他剧社,共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推行专制统治、破坏团结抗战的卑劣行径。1943年下半年,国民政府趁群众团体重新登记之机,不批准怒吼剧社的登记申请,怒吼剧社被停止演出。党组织及时将社员化整为零,转为参加其他剧社的剧目演出,延续着怒吼剧社“紧握着戏剧这武器,配合着雄壮的歌声……在怒吼声中起义消灭敌人”剧社宣言。剧社自1937年9月成立至1943年下半年重新登记受阻,独立开展大型演出7场,并将演出所得除必要开支外全部捐做抗战经费,对宣传共同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e928a1faa2ee4e46907f021e65aaec61.png

1942年《重庆市怒吼剧社社员略历表》(重庆市档案馆藏)


街村院坝作战场  草台金鼓沸民魂

怒吼剧社自首演《保卫芦沟桥》成功后,社员迅速增长至100余名,在中共地下党员、重庆救国会干事会总干事漆鲁鱼“扩大抗日宣传”指示下,1937年10月将剧社分成舞台演剧队和街村演剧队,即解决部分社员不会北方话难演舞台剧之困,又充分利用本地社员“地方话”优势拓展抗战宣传阵地。街村演剧队由余克稷、陈叔亮直接领导,将舞台剧改编成为方言版,变固定舞台演出为街村流动演出,街村演剧队员每逢星期日和例假日就背着服装、道具和化妆用品深入重庆街头和市郊乡镇巡演,演出直面基层群众,并辅以歌咏、漫画、演讲,持续引领重庆地区的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9月29日,怒吼歌咏团等发起成立重庆市救亡歌咏协会,与多支歌咏队联合举行游行歌唱会,共同掀起全市抗日救亡宣传高潮。11月21日,怒吼歌咏团参与市歌咏协会反汉奸歌唱会,《国民公报》称赞“沿途歌声震天,情绪热烈,毫无疲倦之态,此次成绩实为乡村宣传工作罕见。”同日,怒吼剧社街村演剧队冒雨前往南岸海棠溪演出国防剧,宣传抗战救亡人人有责,吸引500余名观众驻足观看;午后在黄桷垭演出《张家店》,并现场教导群众唱救亡歌曲。12月12日,怒吼剧社街村演剧队第四次赴南岸的演出,在龙门浩演出《张家店》《火中的上海》,在弹子石演出《大家一条心》《当壮丁去》等独幕剧,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效促进民众抗日救亡意识觉醒。

1939年5月重庆大轰炸后,战时首都重庆被日军长期轰炸,大型聚集性演出安全风险高。怒吼剧社街村演剧队深入乡村、灵活多变的宣传演出,成为郊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对街村演剧队演出剧目长期翘首以盼。街村演剧队长期活跃在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坪、北碚、合川等地区街道、乡村,先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火中的上海》《沦亡之后》《死亡线上》《当壮丁去》《死里求生》《黎明》《林中口哨》等独幕话剧数十个,教唱抗战歌曲数十首,多次开展义卖献金、寒衣劝募等活动,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慷慨激昂的演出,点燃了民众的抗日烈火。

 c8212c411d694664bb33ab5de0e02dbf.png

怒吼剧社街头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资料图片)

 

随军宣讲扬正气 战地旌旗淬忠魂

1938年3月,川军六十七军应征前往鄂东抗日,为提振军队士气和改善军队形象,军长许绍宗拟建青年随军宣传队,随军宣传抗日救亡、军队纪律、军民关系等。重庆救国会获此消息后,认为参加随军宣传队不仅可激励士兵前线抗战,而且可深入推进抗日救亡宣传。中共地下党员、重庆救国会干事会总干事漆鲁鱼随即动员怒吼剧社救国会同志建立随军宣传队,得到余克稷、梁少候的鼎力支持,以怒吼剧社成员为骨干成立怒吼剧社街村演剧队“六七战地工作团”,其成员包括余克稷、黄宇齐、林莘、潘登高、杨鹏来、蒋竹煌、江季涛、张扬、邵荣新、冯体正、王沅清、牛继良、李楚、王维生、李伦、李航、周德光、徐荣宽等18名同志(后期人员有调整),由中共地下党员、重庆救国会干事会干事黄宇齐任团长。

1938年5月,“六七战地工作团”初抵浠水县时,因前期过境部队的恶劣行径,群众纷纷离家避难,所到之处只见空房不见人。“六七战地工作团”践行“宣传群众、服务群众、不扰群众”优良作风,虽见空房不擅入,而将住所安置在无人居住的破庙中,拔群众蔬菜后不仅喊话告知,而且将菜钱压在菜地,优良的作风迅速赢得群众认可,离家避难的群众纷纷返回家园。驻定浠水县后,针对部分士兵以无小钞为由拒付货款的“强购”现象,组织队员深入市场宣讲行军纪律,并派人赴武汉换回零钞,推动市场交易正常化,获得群众与六十七军军长赞许。工作团白天深入乡村写抗战标语、演抗战剧、开军民联欢会和妇女座谈会,晚上则集中排练拟演出戏剧,并竭尽所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深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为增强士兵抗日救亡觉悟,在六十七军举办“学兵”培训班,通过思想教育与情感交流,深入讲解抗日救亡、军民关系等,引导士兵树立“为民族国家而战”救亡思想,激发基层战士抗战热情。

 8f5f11776e96492fae06cb9e99b532bd.png

1940年怒吼剧社慰劳空军出演《饷戏》剧照(资料图片)

1938年8月,“六七战地工作团”随军开赴罗田、团风地区,由于临近战场一线,工作重点转向服务过往部队,在团风设置兵站为部队提供茶水、包扎轻伤、唱歌演剧、宣传慰问等,部分队员亲临战场一线展开慰问演出,激励前线士兵奋勇抗敌。但由于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未能充分发动群众共同抗战,六十七军上前线仅两个多月就惨遭溃败,“六七战地工作团”连夜自团风退至浠水,群众见到工作团犹见亲人。此时,浠水部分家庭因战事无力收割已熟稻谷,黄宇齐向团员发出“抢秋收”号召,组织团员边学边干、头顶烈日抢收稻谷,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随着六十七军的战败撤退,怒吼剧社街村演剧队“六七战地工作团”随军宣传任务完成,加之部分成员因病提前撤回与奔赴延安,经商议后工作团就地解散,剩余成员返回重庆继续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回顾怒吼剧社发展历程,它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战斗在抗战烽火之中。不仅在舞台和街村宣传抗日救亡,而且团结其他进步剧团以戏为戈、以剧作战,以历史隐喻笔法暴露和控诉国民党在大后方的黑暗统治,揭露和抨击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破坏团结的反动阴谋,对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和重庆现代话剧发展作出了积极作用。


作者:陈飞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