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跟着档案游巴蜀 | 千年春节文化的活态传承——阆中古城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9 08:30:59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千年春节文化的记忆。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以独特的地理禀赋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成为全球华人共有的春节文化精神家园。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阆中作为申报片中春节民俗元素亮相最多的县级城市,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2b6982f1c6184bb1899c097c23ce0241.png

▲阆中古城全景 (来源:中共阆中市委宣传部)


天文巨擘奠基春节根基

阆中春节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公元前104年,他创制的《太初历》首次将正月初一确立为岁首,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奠定了春节的历法基础。这位“春节老人”不仅革新了历法科学,更将农耕文明的智慧融入时间刻度。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让这位阆中先贤的名字永远闪耀星空。

c5d6b03dd79c4f33986aeb52b59ba01c.jpg

▲200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阆中市档案馆馆藏)


活态传承激活文化基因

阆中春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每年腊八节,古城四条主街摆出百米长桌,免费向市民游客提供腊八粥,用热气腾腾的粥香拉开“超长待机”春节的序幕。这种全民参与的仪式,既延续了“共食祈福”的传统,又通过短视频传播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2025年活动期间相关话题网络点击量突破1.2亿次。 

739c5f6367e64687b71f8b9d6130296f.png

古城共食腊八粥活动 (来源:中共阆中市委宣传部)

古城建筑群本身就是部活的“春节典籍”。阆中古城保护不是一帆风顺,2000年前后旧城改造风盛行,三陈街多套“回字型”院落被拆除,给古城保护造成了很大冲击。经多方努力,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中天楼暗合“天心十道”天文观测法,华光楼檐角悬挂的铜铃对应二十八星宿,棋盘式街巷布局体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让游客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到春节文化的千年脉动。

 5758da16047846169b44ffb923a0fd40.png

▲2004年8月9日《名城阆中》刊登《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阆中市档案馆馆藏)

在非遗保护层面,阆中建立起“传承人+社区+旅游”的活化机制。正月十六“游百病”活动不仅保留登高祈福的核心内涵,更融入汉服巡游、非遗市集等新元素,2024年吸引超50万游客参与,被文旅部评为“最具活力非遗实践案例”。春倌说春、亮花鞋等习俗通过活态展演进入景区,由非遗传承人带领游客体验编唱吉祥话、制作手工花鞋,让传统技艺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景。


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传播

阆中以古城为载体,构建起“文化体验+数字科技+国际表达”的传播矩阵。春节文化主题公园通过一年一度的迎春灯会再现阆中的各类风土人情、民俗风貌。阆中古城景区全年各个传统节日均有民俗表演,游客可沉浸式参与古城街巷丰富多彩的演绎互动,同时全年会有“客来阆中”嘉陵江游船实景演出等活动。倾心打造的《阆苑传奇》实景演出运用现代化声光电、全息投影等技术,将春节起源故事及阆中的人文历史转化为视听盛宴。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后,阆中积极打造各类文化活动,并邀请海内外媒体到阆中过年,更好地将春节活态体验地曝光在世界面前,擦亮了春节文化之乡的金字招牌。


未来展望:从文化高地到文明纽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阆中正以“世界春节文化中心”为目标推进三大工程:一是打造全球首个春节文化主题研学基地;二是实施古城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情景剧、街头展演复原古代春节庆典场景,建立春节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三是开发打造嘉陵江山旅游度假区,将文化、历史、生态、旅游多元整合,让阆中真正成为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实现串联起三国文化、春节文化、天文文化的历史纽带。

从《太初历》的星象测算到短视频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出海,阆中古城见证着春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嘉陵江水奔流不息,这座“活着的春节博物馆”正以守正创新之姿,让古老节俗焕发时代光彩,为人类文明百花园增添馥郁芬芳。“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阆中古城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又一个时空坐标和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崭新窗口。


供稿:中共阆中市委宣传部 阆中市档案馆

作者:任冠金 魏洋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