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巴蜀古驿道上的立体史书——隆昌石牌坊
隆昌,因驿道而生,因牌坊而盛,盛产青石,被誉为“青石之城”。古有“隆昌八景”(道观凭眺、鹅洞飞雪、响石余音、乡校留徽、正觉晴云、楼峰耸翠、隆桥夜月、回龙砥柱),今有“三古之旅”(古牌坊、古寨堡、古宇湖)。隆昌石牌坊,是巴蜀千年古驿道文化的见证、是青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文化与历史蕴含着华夏文明的精髓,被称之为“立体史书”。
因驿而兴 沿驿建坊
自秦汉以来,隆昌因其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古代陆地主通道的重要节点,有“以弹丸之地而当六路之冲”的美誉。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商贾士民、官绅军卒的云集,带来商贸经济的繁荣,逐渐形成“隆昌驿站”,史称“隆桥驿”。1567年置县,名为隆昌县,寓意“兴隆昌盛”。隆昌置县以后,成为人流、物资的聚散之地,历代县州府官史绅商为表扬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淳化民风,在此勒石竖碑,存坊作碣。
▲《隆昌县志》(1874年)关于隆昌石牌坊的记载(隆昌市档案馆馆藏)
历史悠久 门类丰富
石牌坊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它的建造是身份、荣誉的象征,具有表彰和标识功能。隆昌建造的功德坊、孝子坊、节孝坊就是其中代表。据1954年四川省第四文物调查组调查资料记载:隆昌境内有各类石牌坊、庙观山门坊共240座。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隆昌现存石牌坊17座,其中13座位于城区南关、北关的巴蜀古驿道上,其余4座散布在响石镇、石燕桥镇、石碾镇。隆昌石牌坊类别多样,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节坊、孝子坊、百岁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玩赏坊各一座,建坊形式有“官建”“官准民建”“士民公建”“民建公助”“民建”等。
▲隆昌南关石牌坊群(来源: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巧夺天工 精美壮观
隆昌石牌坊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牌楼式结构,均采用隆昌青石仿木结构营造,平均面阔9米,通高11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米。其雕刻技艺精湛,分别运用浅体、深体、镂空等刻凿技艺,所雕刻的人物、花卉、动物等图案栩栩如生,楹联对仗工整,牌坊整体气势宏伟、古朴美观。如郭陈氏节孝坊,建于1838年,整坊造型壮观、雕刻精美,通高15米,面阔9.5米,占地34.07平方米,牌坊顶盖刹尖为火焰宝珠金刚座,三层尖顶呈火焰状,三重飞檐层层上收,作展翅欲飞状,始建时三重檐十二鳌尖上均悬挂铜铃,铃声随风而起,数里可闻,俗称“铃铃儿牌坊”。又如郭王氏功德坊,建于1887年,该坊通高13米,面阔8.6米,采用了镂空雕、深浮雕、浅雕等雕刻技艺,雕刻有福禄寿喜等神祇人物,龙凤、虎狮等10余种动物,芙蓉、牡丹等多种花卉。整坊刻饰富丽堂皇、流丹溢彩,各种人物、吉祥物动静相生、相辅相成,所刻文字均贴金处理,可谓金碧辉煌,整坊既体现了对坊主的赞颂和祝愿,又展现了能工巧匠高深的雕刻技艺。
教化育人 底蕴深厚
隆昌石牌坊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巧妙地借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结合坊主和牌坊主题,雕刻内容或选材于戏剧故事,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引经据典,使每座牌坊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如禹王宫山门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867年重建。其当心间高浮雕火焰牌九龙匾,“九龙”寓意大禹治水,疏通华夏九州九河;飞腾的火焰象征大禹以一心治水、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以天下为公的精神火焰万丈。禹王宫山门坊雕刻图案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包含了儒、释、道三家文化,雕刻有《刘备招亲》《魁星点斗》《八仙过海》《虎牢关》《满园春》《水漫金山》等神话和戏曲故事。既突出了蜀楚联系紧密的历史渊源,又点出隆昌客家文化的主旨。
▲四川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隆昌市档案馆馆藏)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隆昌石牌坊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隆昌南北关石牌坊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南关石牌坊古镇被评为天府旅游名镇。隆昌石牌坊是悠久历史的生动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展现着“千年沧桑古驿道,立体史书石牌坊”的独特魅力,助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内江市档案馆、隆昌市档案馆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