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档映巴渝 | 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重庆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的生动实践
西南各地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以下简称“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把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提上日程,实施了一系列整顿社会经济秩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迅速改变了西南地区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作为西南局驻地和区域经济中心,重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成为西南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的缩影和生动写照。
稳定金融秩序 平抑市场物价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西南地区大肆发行法币和金圆券,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直接引发物价飞涨,导致工农业遭到摧毁性打击。西南地区解放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西南各地在开展接管工作的同时,及时废止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金圆券、银圆券等货币,确立人民币为本位币和唯一合法货币。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关于使用人民币及禁用伪币的规定》,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之人民币为市场流通之唯一合法货币”,并以100元人民币(旧币)比1元银圆券收兑民众手中禁止流通的银圆券。对此,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特别指示,这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的大事,一定要做好,不管群众手里有多少银圆券都要如数兑付。除此之外,西南局还通过重建金融机构、取缔金银投机买卖等措施,有力稳定了金融秩序。
1950年春节前后,重庆和成都物价飞速上涨。以重庆为例,一个月内,市场主要商品平均价格上涨近2倍。经西南局调查研究发现,物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机商在背后囤积居奇,加上国民党特务从中捣乱,扰乱西南市场。对此,西南局利用市场价值规律,在成渝两地打响了一场平抑物价的“两白”(大米、棉纱)战争。面对重庆粮价飞涨的局面,邓小平深知:“牛已过河了,如再拉牛尾巴是回不来的;只有牵牛鼻子,牛才会跟你走。”于是,他宣布两项措施:一是对不法粮商依法查处,打击奸商的嚣张气焰;二是上调国营粮店米价,等不法粮商大量抢购囤积后,再从川东、川南连夜调运大量粮食进重庆,全市粮店统一降价,大量供应。这样“先放后收”的措施,使重庆的粮价很快稳定下来,米贩子们惊惶失措,赔尽了老本。在成都同时进行的“棉纱战争”中,西南局第三书记贺龙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物价很快稳定下来。到1950年12月,重庆市场42种物价总指数比1950年1月平均上涨0.94倍,较1950年5月平均上涨0.177倍,实现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研究确定城市工作重心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确定,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顺利完成接管后,如何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西南局亟待解决的问题。
百废待兴之时,重庆在如何迅速扭转局面、重振城市经济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1950年1月23日至29日,重庆市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西南区及重庆市的党政军主要领导邓小平、刘伯承、张际春、陈锡联、张霖之、曹荻秋等出席会议。会上,刘伯承作《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而斗争》的报告,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奋斗目标,把“人民”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恢复和发展“生产”是解放初期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重庆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全面启动。1951年,奋斗目标进一步表述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并被镌刻在佛图关的崖壁上,以此号召和激励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1950年12月8日至22日,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城市工作,西南局在重庆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议总结时作《在西南局城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紧密结合西南地区城市工作实际,系统阐明了党对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领导和管理城市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办法:强调要依靠工人阶级,着力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重视城市的建党工作、工会等。对此,毛泽东高度赞赏,批复道:“方针正确,成绩很大,甚慰。你们的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开得很有成绩,甚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1年4月和12月,西南局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在民主改革、增产节约和“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为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
恢复和发展工商业
面对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西南局领导西南各地,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国营经济,扶持私营经济,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在国营企业逐渐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国营贸易公司以向私营厂商委托加工、订货、收购等方式,扶持私营企业尽快复工,解决了一部分工厂无活可做和产品滞销的困难。政府还指导私营企业克服生产的盲目性,量销为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在修建成渝铁路的过程中,通过加工订货,使重庆市428家私营机器厂恢复生产;依靠修建成渝铁路的加工订货,带动了五金、木材等工商企业恢复生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中,橡胶、被服、毛巾针织品、罐头食品等军需物资的大批加工订货,也带动了相关企业恢复生产。此外,西南局通过放宽贷款条件、给予贷款支持,组织城乡物资交流、扩大产品销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公私合营、探索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等方式,促进工商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至1950年9月底,西南地区工商业恢复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工业、交通、纺织、航运等行业已恢复到解放前的90%以上。重庆市2000多家工厂作坊中有80%复工复产。
1951年8月10日,西南局在重庆大田湾举办了第一次工业展览会,全面展现了解放初期西南地区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奋斗成果。此次展览会规模宏大,设钢铁、机械、铁路、电力、矿业、轻工、纺织、化工8个展馆,诸多先进机械设备在展会上亮相。展览内容不仅包括西南地区工业生产的恢复情况,还包括工人在技术改进和创造方面的突出成果。邓小平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会题词:“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全面反映了解放初期西南地区工业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展示了广大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量,极大地鼓舞了西南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不断努力的信心和斗志。
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生产总值达17.8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55亿元),较1949年增长28.5%,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各项任务,为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市档案馆 李小琴
来源:《中国档案报》2025年8月8日 总第4325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