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千年古刹夺天工——遂宁广德寺
“出城数里即青山,路入青松白石间。”北宋诗人丁谓笔下的广德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依然静卧于遂宁城西的卧龙山上。翻开遂宁市档案馆珍藏的《遂宁县志》《广德寺志》,那些泛黄的纸页与斑驳的碑刻,仿佛一扇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触摸这座古刹的人间烟火。
▲明代席书《广德寺记》(遂宁市档案馆馆藏)
匠心传承:斧凿千年的建筑瑰宝
唐代早期,广德寺初现雏形。广德寺现存规模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据明代席书的《广德寺记》记载,“层级六七,上至龙顶”。广德寺总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殿宇七重,东西配殿独自成院,大小殿阁塔坊共有25座,其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延续了盛唐的恢宏格局,而明清两代的修缮则融入了飞檐翘角、雕花窗棂等精致工艺。寺中柱础、石阶上深浅不一的凿痕,正是历代工匠接力守护的印记。广德寺建筑保持了比较完整的唐宋建筑布局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历史的风雨从未停歇,广德寺几经毁坏,又数度重生。广德寺在明末战乱中遭严重损毁,清贫禅师携弟子以画募资,耗时十余年重建殿宇。这些故事被镌刻在碑文与寺志中,成为后人追溯历史的鲜活注脚。2006年5月,广德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遂宁市档案馆拍摄)
千年珍宝:游客与历史的隔空对话
踏入广德寺,这些历经了千年的珍贵文物,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沧桑变化,成为游客与历史隔空对话的生动载体。圣旨坊下,镀金的“圣旨”二字虽已有些斑驳,在阳光下却依然闪闪发光。这座全国罕见的寺内圣旨坊,横匾有“敕赐禅林”四个金字,坊形如翼,檐下斗拱疏朗,制作规整严谨,浑厚古朴。宋碑,又名九龙碑,保存完好,碑身浮雕双龙戏珠,龙鳞细节清晰可辨,碑文虽历经千年,部分字迹仍可辨认。藏经阁内,两枚价值连城的御赐玉印熠熠生辉,分别为宋真宗御赐和明武宗敕赐。“善济塔”,虽经千年尘风俗雨而岿然无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塔,这座方形石塔,塔高约22米,塔身遍布风蚀痕迹,每一层屋檐角部下都有风铃,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千年前的故事。
▲1949年8月,遂宁县参议会关于呈请保护广德寺名胜的代电(遂宁市档案馆馆藏)
古刹新颜:传统与潮流的融合共生
如今的广德寺,早已不再只是青灯古佛的修行之地,千年禅林的厚重历史沉淀为可触可感的文创符号,让游客在“打卡”与“收藏”中完成一场与时光的对话。
▲广德寺广场(来源:遂宁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为更好活化利用古建文物,每逢重要节假日,广德寺景区内还会组织“打卡集章”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游客从山门拾级而上,行至圣旨坊、善济塔、九龙碑等古迹前,盖上复刻寺庙核心元素的专属印章,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寻宝游戏”,历史的庄重与游赏的趣味在此巧妙交融。
当游客抚摸九龙碑的裂痕,翻阅《遂宁县志》,千年的时光便在这细微的触碰中悄然延续。正如明代杨名在《广德寺碑阴记》中所言:“德之广者,自吾心生也。”广德寺的“广”与“德”,正以更包容的姿态,滋养着一代代寻访者的心灵。
供稿:遂宁市档案馆
作者:张璐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