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档案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跟着档案游巴蜀 | 每个人心中的“诗仙”——探寻李白故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1 08:3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巴蜀大地的灵山秀水间,坐落着一方浸润千年诗韵的文化胜地——李白故里(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原彰明县青莲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袅袅余音,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悠悠回荡。今天,让我们以档案为媒,开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在青莲古镇的明月清风中,循着诗仙李白的足迹,感悟那份穿越时空的豪迈气度和浪漫诗情。    

 83799ebcd5e7493ea098f5c083a6e61b.png

▲李白故里(来源: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档案为证:故纸堆里的诗仙印记

轻轻翻开江油市档案馆珍藏的《彰明县志》,尘封的岁月在纸页间苏醒。这部同治年间编修的县志,将“诗仙”的传奇还原为蜀地少年的真实足迹。泛黄的宣纸上,“十歲通詩書及長隱岷山”的记载,勾勒出陇西院里那个挑灯夜读的倔强身影,“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的记载,则让戴天山桃花岩下的剑影、涪江古渡口的豪情穿越时空扑面而来。泛着岁月印记的纸页间,一个立体鲜活的李白形象渐次清晰:他既是“五岁诵六甲,十岁通诗书”的天才少年,又是“银鞍照白马”的翩翩侠士;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谪仙人,更是在涪江畔长大的蜀地才俊。  

        d5b843b1806f4c13824f0ce9f2ae1a80.png 

▲彰明县志(江油市档案馆馆藏)


实地寻踪:青莲镇上的太白遗韵

穿行在江油市青莲镇的街巷间,每一步都踏在盛唐的诗行上。步出街巷,抬眼可见天宝山麓苍翠掩映的陇西院,这里的石阶拓印着少年李白晨读的足迹,门楣上“太白旧居”四个字在阳光下透着厚重的历史清辉。据《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载:“先生旧宅在青莲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陇西院正是李白少时居所。院落因李白祖籍陇西成纪而得名,始建于唐,再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明末毁于战火,现存的陇西院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在遗址上重建而成。1961年,陇西院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bc7d5badda74c8b80e4fb741e076871.png

▲陇西院(来源: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当淙淙水声渐渐消隐,便是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太白碑林。1500余座风格迥异的诗碑构成了一座恢弘的露天诗书艺术殿堂,这些诗碑或倚山壁而立,或似云石卧地,姿态各异,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韵与历代书法名家的笔墨神采联袂再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那方《蜀道难》巨碑,苍劲有力的笔势如龙蛇游走,将“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险峻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远处,一组圆柱形石碑环立如林,镌刻有《望庐山瀑布》等诗词,行书笔意流畅婉转,当阳光穿过石柱间隙,光影交错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跃然眼前,仿佛能听见瀑声如雷倾泻,感受到唐风诗韵浸透身心。

    c92f0b8d9957407f8e4aebd6d4c34a5e.png

▲太白楼(来源: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天宝山巅,太白楼御风而立。这座按唐代建筑规制修建的楼阁,其飞檐斗拱间暗藏“危楼高百尺”的诗意。凭栏远眺,但见涪江如一条银练蜿蜒东去,远山似黛色屏风环抱四野,恰是李白《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千年实景再现。


古今交响:李白文化的当代演绎

在绵州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李白文化正以蓬勃的生机续写着新时代的篇章。自1992年首届国际李白文化节举办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创新发展,如今的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已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场融汇古今的文旅盛宴,通过"诗歌+科技+艺术"的多元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呈现出崭新姿态一一音乐剧《将进酒》以现代舞美重现诗仙豪情,歌曲《唱李白》以现代音乐形式诠释李白诗歌精神,古装巡游、诗歌吟诵、研讨交流等系列活动,让李白文化跨越时空界限,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7b5f9e98c3ec497b8859da7ac788ec68.png

▲《上阳台帖》(原件存于故宫博物院)

当您在陇西院细观《上阳台帖》,在碑林间漫品诗词歌赋时,感受的不仅是眼前的人文景致和诗仙的飘逸奔放,更有来自档案的无言传承。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像是透过历史递过来的时光之钥,帮我们徐徐打开解读李白、传承文化的宝库,带我们一窥千年文脉的宽博弘大,让绚丽夺目的过往滋润一众珍视当下的心灵。这份厚重的历史馈赠,不仅需要我们用心守护,赓续其不朽的生命,更需要我们将中华文明的璀璨薪火自信地传递向未来。


供稿:绵阳市档案馆 江油市档案馆

作者:黄颖 韩毅

策划、视频制作:四川省档案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