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游巴蜀 | 千年磁场 万巷灯火——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巴渝文化地标,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北部,东滨嘉陵江、西倚歌乐山,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三山环抱,清水溪、凤凰溪两溪萦绕,勾勒出独特的山水格局。据沙坪坝区档案馆馆藏资料《古镇磁器口》记载:“磁器口建镇始于公元998年宋真宗咸平年间。相传清康熙年间,福建移民江氏兄弟在龙隐镇青草坡建沙坪窑生产青花瓷器,除在镇上出售外,还通过码头装船运销省内外,人们便将龙隐镇这个瓷器转运口岸称为磁器口(‘瓷’与‘磁’相通)。”这一名称在建国后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专名,沿用至今。
▲《古镇磁器口》(沙坪坝区档案馆藏)
古镇内,“一条石板路”蜿蜒串联起9条传统街巷,12处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和约670处传统风貌建筑。其中,建于宋治平年间的宝轮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而丁肇中先生曾就读的宝善宫则承载着近代教育记忆。
作为重庆近代工业的重要萌芽地,磁器口在20世纪初迎来重要发展。20世纪20年代崛起成为缫丝工业重镇,1937年冶炼出西南地区第一炉钢,书写了重庆早期工业史的重要篇章。
磁器口的红色基因同样深厚。1926年,这里诞生了重庆首个女工工会;1935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一批磁器口青年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抗日;1938年,古镇建立了党支部,并设立中共江巴中心县委地下联络站。
抗战时期,磁器口迎来文化发展的巅峰。1938年2月6日,“沙磁文化区”成立,汇聚了当时全国八分之一的高校师生。政界、实业界、文艺界精英与科学工作者在此共克时艰,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引人瞩目的“沙磁文化”。
新时代的磁器口焕发全新活力。通过“一核六区”的空间拓展,古镇景区面积扩大近19倍。磁器口后街迎客、外街动工、沙滨路开通、码头开放、夜景点亮、重庆1949大剧院开演,“古镇十二巷”更打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消费新场景。2024年,古镇接待游客1843万人次,千年文脉正转化为时代发展动能。
当前,磁器口古镇以“360碗·磁器口”为引领,分三期打造“食在巴渝·味览千年”的多维美食文化体验空间,推动国际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能级跃升,构建商文旅体生态创新样本。作为重庆美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该项目不仅汇聚了磁器口陈麻花等百年老字号,还依托古镇“三宝”(毛血旺、烩千张、椒盐花生)等非遗美食,让游客在麻辣鲜香中品味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舌尖美味,与青石板路两旁的匠心技艺一起,共同续写着古镇的千年故事。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2025年7月30日第7版
供稿:沙坪坝区档案馆
作者:陈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