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堡垒到精神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由来和历史
1939年秋,重庆红岩嘴13号(今红岩村52号),一栋两楼一底的深灰色大楼威严矗立起来。这便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办公大楼,也是后来红岩革命纪念馆主要革命遗址之一。从城市西郊隐蔽的瓜果农场,到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岩精神的地标,这里曾上演过一段怎样的故事?
红岩精神发轫之地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里成为中国战时首都。为了巩固抗战大局,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领导,1939年1月16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秘密设在位于机房街70号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2月,为解决中共代表住房紧张问题,同时方便周恩来开展统战工作,邓颖超以周恩来名义租下曾家岩50号绝大部分房屋,作为工作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
因遭日机轰炸,且面积狭小,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多方寻觅新的办公场地,最终找到城郊红岩嘴占地200多亩的大有农场。这一年春天,办公大楼动工修建,秋天完工,占地800平方米,土木穿斗结构,两楼一底,有大小房间54间。随后,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机关人员迁入其内办公和住宿,直至1946年撤离重庆。
“红岩荒谷耳,抗战显光辉。”8年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培育和锻造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以弥天大勇,亲赴重庆,率领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其间,毛主席在红岩村办公和住宿了40多个日夜,还在此重书《沁园春·雪》,轰动重庆。
爱国人士无私托举
那座大有农场的主人是爱国实业家饶国模女士。
饶国模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胞妹,其子女均为中共地下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她将农场二期投资的钱全部捐出,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选址时,她面对共产党的租房提议“欣然延纳”,还无偿划出土地、垫支经费,协助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修建大楼。为了应对国民党特务的盘查,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与饶国模签订了一份象征性的租约,但直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东迁南京,她从未真正收取过一分钱的租金。
此后,饶国模成为革命事业的坚强后盾。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下,她以“房东”的身份作掩护,拨地扩建托儿所、招待所及《新华日报》印刷厂,皖南事变后更是多次秘密资助中共党组织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得知饶国模多年来的无私帮助后,不顾工作繁忙,专门设宴答谢。董必武离渝前也专门题诗“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栖惶”,赞其在危难中的托举之义。
▲1950年,饶国模书写的向人民政府捐赠大有农场及楼房的字据。(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1950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9周年之际,时年55岁的饶国模向党献上了一方鲜红的丝绸,在上面用毛笔工整地书写着:“特将重庆市红岩村内房屋二大栋,果园一幅,连同地皮一千方丈敬献我人民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年凯旋高歌时,红岩即是众人家”的庄严誓言。1955年,她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她是“革命事业的好房东”。
从慷慨允诺租房、垫资建房并巧妙周旋掩护,到8年分文不取、危难时刻倾力相助,直至最终将家产无偿捐献国家,饶国模的爱国情怀、对党的赤诚支持,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爱国人士支持革命的典范。她的义举,为日后建立红岩革命纪念馆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赓续守护珍贵记忆
▲1955年,重庆市文化局关于修缮布置原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红岩村和上曾家岩24号)的意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请示稿(部分)。(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1955年,为纪念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领导革命的历史功绩,重庆有关部门开始修复原红岩嘴13号、曾家岩50号,筹备建立革命纪念馆。经过3年努力,1958年5月1日,两处革命遗址的复原陈列工作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刚开始命名为“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革命纪念馆”,后来,在时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的关心和建议下,纪念馆更名为“红岩革命纪念馆”,并由董必武题写馆名。1985年10月,邓颖超重返红岩村,提笔写下“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8个大字,第一次提出“红岩精神”这个命题,为我们党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注入了新的内容。
▲周恩来(前排左一)、董必武(前排左二)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及新华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在红岩村留影(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为了加强对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有关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后又陆续将桂园(重庆谈判地点之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纳入红岩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群管理。从此,红岩精神的弘扬和传播有了牢固的阵地。1999年3月,红岩革命纪念馆新陈列馆动工修建,外墙体采用优质红色花岗石干挂而成,整幢建筑由下向上倾斜,宛如一块倒卧的巨大红色岩石,象征着红岩精神坚如磐石、永放光芒。
作者:重庆市档案馆 李小琴
来源:《中国档案报》2025年7月25日 总第4319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