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觅迹·渝城记忆 | 大田湾体育场: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
▲大田湾体育场
它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新中国首座甲级体育场,寄托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体育强国”的初心,承载着山城百姓“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豪情。它坐落于重庆“母城”渝中区,融合了红墙、拱窗、白玉栏杆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庄重的东方气韵。它也是重庆体育健儿追逐梦想的起点和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它,就是大田湾体育场。
从荒坡到体育场
人民双手筑就体育摇篮
重庆解放初期,百废待兴。1950年1月23日,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中共中央西南局向重庆人民发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的号召(注:1951年,加入“新”字,表述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同年4月,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赴重庆主持西南军区工作。他在视察时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集会场所,经与邓小平、刘伯承等西南局领导人商议,决定修建一个供市民集会、运动、娱乐的场所。
1950年9月25日,大田湾人民广场工程动工,计划于次年4月底前建成。修建工程需要削去大田湾12米的背坡,填平前面的大片沟壑,预计用工人数达25万。施工初期即遭遇人力短缺的困境,工程推进十分缓慢。11月,重庆市政府发起全民动员,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市委、市政府、妇联等单位、团体积极响应。13.2万名机关工作人员、部队官兵和市民扛起铁锹、背起竹篓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硬是在短短5个月内开拓出8万平方米的广场,铺筑了400米跑道,还修建了沙坑、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
▲在工人和参加义务劳动的重庆市民努力下,大田湾的山坡一天比一天矮了。
1951年4月29日,大田湾人民广场工程完工。那年五一劳动节的庆祝活动就是在这里举行,现场彩旗飞扬、锣鼓喧天,8万市民共庆自己的节日和广场的建成。
1953年,随着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重庆迎来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为满足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大型竞赛活动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决定在重庆修建一座甲级体育场,重庆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编制了将大田湾人民广场改建为大田湾体育场的计划方案。
大田湾体育场的设计重任落在了建筑师尹淮及其团队肩上。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专业体育场都比较少。据尹淮之女尹红回忆:“当时,重庆市副市长邓垦带着父亲和同事们去苏联参观考察,才得以搜集、学习到很多有关体育建筑方面的资料。可以说,他们面临的全是新东西,大田湾体育场是边学边干出来的。”
在设计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莫过于图纸绘制。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年代,设计团队仅凭圆规、鸭嘴笔等传统工具,手绘了整体构想到细部结构的全套图纸,工作量之巨可想而知。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建设预算,设计团队不得不多次对原有构想进行调整和优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经过数个日夜的奋战,设计方案终于获得批准。大田湾体育场于1955年5月破土动工,次年2月9日竣工。
作为新中国首座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以其宏大的规模和超前的设计理念,成为当时西南地区甚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建筑。体育场占地约9.75万平方米,由四周的阶梯式看台围成一个椭圆形的整体。看台上安装了1.6万米的木条椅,可容纳4.5万余名观众。西看台为主看台,除观礼台和司令台外,还设有先进的播音室,可以向全国播报精彩的比赛实况。场内是一个铺满草坪的标准足球场,环绕球场内圈的是煤屑铺筑的400多米的红色跑道,外圈是木屑铺设的500多米的白色跑道。运动场两侧配备了跳高、跳远等场地,运动场外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等。
在规划设计上,大田湾体育场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的“对于观众与运动员的服务设施应予最大的关怀和可能的兼顾”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露天体育场,设计成南北朝向,比赛时能有效避免眩光对运动员的影响;足球场下方修建排水系统,确保大雨后场地能快速投入使用;主出入口与22个疏散通道科学布局,保证观众可以安全高效疏散;卫生间的设计考虑到错时避堵问题;看台下方配置了休息室和饮水点……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也为后续其他体育场馆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从赛场烽火到全民健身
体育之光照亮美好生活
▲1951年5月4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在大田湾人民广场举行。
1951年5月4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在大田湾人民广场拉开帷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的首届全市性综合运动会,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从筹备到举行只用了20多天。项目有集体表演、田径赛、球类表演等,充分体现了群众体育的特色。
一年后,同一时间同一场地,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隆重开幕,这次运动会规模更大、人数更多。参加大会的有云南、贵州、西康、西南军区、重庆市等11个单位共1177名运动员。另外,还有工人、农民、学生等约1.5万余人出席大会。
邓小平、贺龙等检阅了运动员队伍。邓小平为运动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贺龙在开幕式上讲话:“在今天当我们各项工作任务很繁忙和国家财政经济还有不少困难的时候,我们为了提倡和推广新体育运动,不惜分出一部精力并尽可能拨出必要的经费来支持这样一个大会的召开,这就是因为发展人民体育对加速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与经济力量,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任务。”随后,贺龙为西南军区对重庆市的足球表演赛开球。
西南体育运动在邓小平、贺龙的直接关怀下迅速发展起来,运动健身逐渐融入重庆人的生活,体育梦想也悄然生长。
1965年是大田湾体育场的高光时刻。在这里,周恩来、陈毅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夫妇观看中柬足球友谊赛;重庆籍运动员陈家全在赛场上跑出(手计时)10秒整的成绩,平了当时男子100米世界纪录;贺祖芬则以11秒5的成绩刷新了女子100米全国纪录,这一纪录在中国保持了21年。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后,大田湾体育场先后成为前卫寰岛、重庆隆鑫、重庆力帆等球队的主场,陪伴着重庆足球走向辉煌。2000年,主场作战的力帆队夺得了足协杯冠军,现场球迷为重庆足球史上第一个冠军而欢呼,“重庆,雄起”的声浪响彻云霄。
时光荏苒,随着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投入使用,设施老化的大田湾体育场不再承担大型赛事,成为一个区域性群众运动场。
2020年6月30日,大田湾体育场保护和利用工程正式启动,此次修缮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护修缮文物建筑、重现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全民健身中心和生态体育公园。
在文物保护专家、建筑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的精心打磨下,这座承载着山城人民记忆的体育殿堂于2022年12月30日重新“归来”。焕新后的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把大田湾体育场、重庆市体育馆等设施有机整合,打造出涵盖田径、足球、篮球、游泳、乒乓球等11个运动项目的综合性体育空间。作为惠民工程的典范,这里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健身人群。
从义务劳动的集体奉献到全民健身的普惠共享,从竞技体育的巅峰突破到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从大田湾人民广场到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这里用70余载春秋谱写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微观史诗,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作者:市档案馆 向嘉
来源:《中国档案报》2025年5月2日 总第4283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