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文字,见证档案的力量
——一位八旬老人在重庆市档案馆查档寻亲的感人瞬间
2024年5月17日,群众王先生来到重庆市档案馆查询已故父亲相关档案。老人年近八旬、满头白发,工作人员主动到电子档案查阅区协助老人。经了解,老人的父亲曾在重庆市第十五区第六保任干事,1948年病亡。通过在电子查阅系统中逐一输入其父姓名、曾用名、别号、工作单位等信息,检索建国前开放档案和人物卡片索引,期间再不断根据老人描述扩大搜索范围,变换、组合关键词仔细查询,最终找到相关档案10余份。因档案年代久远、繁体字不易辨认,加上老人视力不佳,工作人员又全程陪同老人查看每份档案,将涉及其父亲的内容逐字逐句念给老人听。
一份重庆市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受训学员登记表中详细记载了其父曾在潼南县立中学、巴县双凉乡中心小学任教、在本市新蜀报社任助理编辑,老人看到这些文字后十分动容,“父亲去世时我才三岁,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后来家里人也很少提及父亲的过往,这一直是我人生最大憾事。现在竟然通过查档案知道了父亲生前到过哪里、做过些什么事,档案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让我无比感慨感动。”工作人员帮助老人继续翻阅档案,又在1948年市民政局向市政府申请从优发放抚恤金的函件中看到了其父亲的名字,“……工作勤慎而积劳病逝,现遗子女妻三人生活无依……”这些档案中的文字让老人又惊又喜、热泪盈眶,这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竟然还有个亲妹妹,除了母亲以外原来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位至亲之人。“档案中有热血、有亲情!普通人也应赞同赞颂档案事业、档案工作!”老人家对重庆市档案馆提供的高效而又贴心的查档服务赞不绝口,档案资源的完善保存和便利使用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庆市档案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家军书记对档案工作指示要求,不断推动档案工作落实、落地、落细,把档案保管好、利用好、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让群众从查档服务中体验充分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