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档案馆:以档案重现历史 在乡村发现中国
2019年8月2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带队,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的16位专家,赴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开展“以档案重现历史、在乡村发现中国”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并在璧山区档案馆就“乡村振兴历史资料的整理、发掘与传承”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
专家组成员观看了璧山区档案馆拍摄的“晏阳初与华西实验区”、“伊莎白与璧山”、“梁培宽忆璧山”三个短视频;查阅了璧山档案馆藏的晏阳初与华西实验区及部分民国档案。璧山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傅应明介绍了华西实验区档案发掘过程、兴隆场历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情况。
曾走遍县级档案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贺照田研究员提出,“璧山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档案的完整与齐全,令人惊讶,这与抗战时期该地汇聚了大量一流的知识分子是分不开的,这些一流人才的思想和智慧凝结于档案中,使得璧山的档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期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能对璧山区的档案加强研究,以使璧山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研究区域。
西南大学张艺英博士对璧山档案馆藏的关于平教会的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档案尤为关注,她认为,正是璧山区档案馆对该批档案的数字化整理才使得学界得以注意到晏阳初在大陆的最后一个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实践,该实践相比以往时期,更为成熟。如果要认识二十世纪乡村建设的中国经验,必须要全面考察乡村建设的历史,探索其思想与实践的转型脉络及原因。目前,学界对该批档案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足,其丰富性和延展性难以想象。因此,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学者参与研究,共同挖掘历史经验。
重庆大学高研院博士吴丹则对其中的璧山地方实验法院的司法档案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该批档案完整而多元地呈现出抗战时期的基层治理状况,对于研究法治脉络具有独特价值。
重庆大学潘家恩教授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璧山有关乡村建设的档案更凸显其现实价值,我们应该将档案馆、高校研究者、当前的实践者结合起来,共同挖掘璧山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乡村振兴实践的现实价值。
璧山区档案馆馆长周成伟认为,回望百年来乡村建设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是通过市场手段配置农村资源,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璧山区档案馆藏要服务于“儒雅璧山.田园都市”建设,要垫厚璧山的文化底蕴。
最后,璧山区档案馆向每一位参会专家赠阅了“中华民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