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丛书出版啦!
璧山区档案馆与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密切合作,经过五年艰苦努力,《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丛书于今年8月与读者见面。《选编》共10册,近5000页,约250万字。
这部丛书取材来自于璧山区档案局馆藏的华西实验区历史档案,此批档案共计三百余卷,为研究华西实验区历史提供了极其完整且颇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该书具有书法欣赏价值和珍藏价值。
乡村建设背景:
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领先世界,直至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完成工业化,实现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化乡村社会的转变,而中国的近代乡村经济则开始败落。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败落呢?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综合起来,大概有人口过剩、土地利用和生产技术落后、租悃制度、手工业破产、农村金融缺乏、苛捐杂税、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帝国主义侵略、社会秩序不良、政府不负责任等说法。
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实际,但是都不够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
在当时,有很多的智者认识到传统乡村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是全世界都必然经历的发展过程。他们对中国的乡村经济作出了更全面、更贴切的总结,并努力改变落后的状况。在这群人中,晏阳初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华西实验区:
晏阳初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乡村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
平教会于1940年在璧山县设实验区,作为育才院学生研究实习基地。1946年,晏阳初在璧山和巴县建立了“巴璧实验区”,1947年扩大为覆盖整个第三专区的“华西实验区”,1950年解散。在这10年时间里,华西实验区给璧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显眼的莫过于璧山布产量翻了数番。
这套丛书完整重现了民国时期璧山的乡村生活,入眼全是震撼,书中更展现了晏阳初以及他的追随者在璧山所做的努力,我们会发现,原来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做我们现在仍在努力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