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档案馆迎来了建馆以来第一次查询高峰
2015年10月中旬—12月31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迎来了建馆以来第一次查询高峰,每天前来查阅档案的群众达到300 –450人左右。主要查找他们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璧山民兵团和部份修建渝达铁路民工团的相关档案。
一、 档案形成的背景: 2015年11月2日,重庆市璧山区社会保障局召集区档案局、民政局、信访办,武装部等相关部门和当时参加了三线建设的老同志情况通报会,会上老同志介绍了当时三线建设、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馆藏情况。
(1)襄渝铁路1970—1972年璧山县组织了两批民兵共5000多人的队伍由县委书记胡朝木带队从璧山走路参加修建襄渝铁路建设,当时成立了璧山县襄渝铁路指挥部,撤销机构时档案全部移交给璧山县档案馆。
(2)渝达铁路建设1969—1974年由民工团组织的民工2000多人由县委副书记梁廷玉、城关镇干部戈天娥带队,1974年结束,他们的性质是部队铁道兵编制,部队撤走后档案全部带走没移交给地方。
(3)华莹煤田会战南段璧山民工营473人 ,来自璧山县38个区乡,参战人员名单齐全、完整。
二、主要政策:为了妥善解决参加石油大会战、修建襄渝铁路等经济建设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在坚持国家连续工龄认定政策前提下,可参照渝人发[2013]19号文件,通过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后,计算缴费年限并发放一定待遇的方式纳入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范围对象:
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根据生产需要,组织统一安排,从城镇和农村抽调,参加石油大会战、修建襄渝铁路等,在建工程期间及完工后陆续离开的人员。
2.已参加了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为我市户籍的退休人员。
3.本人原始档案资料有记载或能提供工资表,职工花名册、完工证、户口迁移证、劳动合同、组织关系介绍信等能证明其经组织批准参加石油大会战、修建襄渝铁路等工作经历的原始资料。
根据他们本人提供的信息,璧山区档案馆组织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和人工查找方式耐心细致仔细查阅,截止12月31号为修建襄渝铁路民兵团查找4500多人、修建渝达铁路近200人、华莹山煤田会战400多人的相关资料,这批参加三线建设的民工终于在2016年1月就开始享受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