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档案局2014年前三季度工作成绩斐然
前三季度,巴南区档案局围绕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档案方志工作成绩斐然。
一、档案管理有序开展
1.档案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单独或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各镇政府遗留的户籍档案移交的通知》等业务文件;二是将“双走服务周”活动与档案方志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帮助基层立档单位和修志单位解决工作难题;三是将作风转变融入实际工作中,改往年的集中业务培训方式为根据所需上门进行培训,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截至9月,已分别到石龙、区委组织部等32个镇街、部门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四是利用“档案之家”QQ群、“6.9国际档案日”积极开展档案法制宣传;五是开展全区各单位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及档案托管清理,利用业务指导、执法检查、业务培训的机会强化档案安全、保密工作,使相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确保档案安全;六是举办档案珍品展览,发放档案方志宣传手册,邀请群众代表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查阅现场等系列“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让百姓真正走进档案。
2.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今年,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财政资金足额保障的条件下全面提速。截至9月,完成23250卷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处理,扫描450多万页;新接收档案1932卷35617件进馆,数字化处理53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37%;完成民国巴县档案1600卷抢救任务。启动2011-2013档案移交进馆,完成18个单位数字和纸质档案接收进馆。同时,为确保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质量,方便长远利用,举办档案数字化处理业务培训会,邀请市局信息处、经科处领导莅会现场指导;外聘6人专门从事档案涉密划控和质量检验工作。
3.市局档案安全安全专项督查合格。通过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档案托管业务中档案安全保密情况清理检查工作;主动配合区公安分局联合开展遗留户籍档案清理移交工作;顺利迎接市局定期档案安全专项督查,评定合格。1-9月,无档案实体或数据损毁、失泄密等安全事故发生。
4.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成效显著。一是今年1-9月,共接待婚姻、社保等各类档案查阅利用4622人次/1.82万卷,出具各种证明材料1.58万份,复印档案5.2万页;二是针对群众反映午间不能查阅档案的问题,从2月24日起,安排工作人员实行中午轮班值守,陆续为110位群众提供了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利用档案382卷,复印571页;开通电话查询,通过电话查询并找到档案的有24人;开展送档上门活动4次,将南泉街道立桅村的彭定梅等8位同志的档案送档上门;四是简化查阅手续,凡单位有介绍信,涉及征地撤迁的档案查阅,馆长不再签字。
5.档案宣传为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出力。与区文联、作协、巴南日报社联合举办“我与档案”征文大赛,《我与档案的不解之缘》等10余件作品获奖;继续将档案编研纳入年初工作计划,早筹划早安排,《巴县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88-1994)在6月已印刷出版;丰富网站功能,及时更新网站内容,陆续上传档案方志成果,供公众免费阅览;开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接受群众监督。截至9月,我局上报各类信息101篇,其中《重庆档案》采用16篇,重庆档案信息网采用46篇。
二、地方志工作有序推进
1.地方志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1-9月,《巴南区志》总编室三个指导组继续深入全区115个修志部门开展资料收集、长编、志书的撰写等业务指导;实施《区志总编室、年鉴编辑部聘请人员绩效考核暂行办法》;拟定总编室《2014年志书编修工作计划》和制发涉及修志工作的8个文件;定期收集各单位修志工作进展情况并实行季度通报,为确保区志、镇街志、部门志编修工作夯实基础。
2.《巴南年鉴(2014)》编纂工作进展顺利。两会期间,开展《巴南年鉴(2013》赠书活动,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离休干部、各有关单位赠送《巴南年鉴(2013)》900余册;采取召开年鉴撰稿人培训会、电话催收年鉴稿件、认真做好审稿编辑、总撰、校对等工作,9月底,《巴南年鉴(2014)》已交付印刷厂第二次排版。
3.《巴南区志》、部门志、镇街志编修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区志》篇目终通过市志办评审;二是定期分类召开部门志、镇街志推进暨业务培训会;三是2月底全面完成对21个镇街提供的资料长编及相关资料的验收;四是截至9月,完成49个单位志稿的复审;完成《人大志》等14部志书的终审,《宣传工作志》等2部志书正在终审过程中;完成《区志》25篇196.5万字的初稿。
一、档案管理有序开展
1.档案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单独或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各镇政府遗留的户籍档案移交的通知》等业务文件;二是将“双走服务周”活动与档案方志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帮助基层立档单位和修志单位解决工作难题;三是将作风转变融入实际工作中,改往年的集中业务培训方式为根据所需上门进行培训,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截至9月,已分别到石龙、区委组织部等32个镇街、部门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四是利用“档案之家”QQ群、“6.9国际档案日”积极开展档案法制宣传;五是开展全区各单位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及档案托管清理,利用业务指导、执法检查、业务培训的机会强化档案安全、保密工作,使相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确保档案安全;六是举办档案珍品展览,发放档案方志宣传手册,邀请群众代表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查阅现场等系列“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让百姓真正走进档案。
2.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今年,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财政资金足额保障的条件下全面提速。截至9月,完成23250卷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处理,扫描450多万页;新接收档案1932卷35617件进馆,数字化处理53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37%;完成民国巴县档案1600卷抢救任务。启动2011-2013档案移交进馆,完成18个单位数字和纸质档案接收进馆。同时,为确保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质量,方便长远利用,举办档案数字化处理业务培训会,邀请市局信息处、经科处领导莅会现场指导;外聘6人专门从事档案涉密划控和质量检验工作。
3.市局档案安全安全专项督查合格。通过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档案托管业务中档案安全保密情况清理检查工作;主动配合区公安分局联合开展遗留户籍档案清理移交工作;顺利迎接市局定期档案安全专项督查,评定合格。1-9月,无档案实体或数据损毁、失泄密等安全事故发生。
4.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成效显著。一是今年1-9月,共接待婚姻、社保等各类档案查阅利用4622人次/1.82万卷,出具各种证明材料1.58万份,复印档案5.2万页;二是针对群众反映午间不能查阅档案的问题,从2月24日起,安排工作人员实行中午轮班值守,陆续为110位群众提供了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利用档案382卷,复印571页;开通电话查询,通过电话查询并找到档案的有24人;开展送档上门活动4次,将南泉街道立桅村的彭定梅等8位同志的档案送档上门;四是简化查阅手续,凡单位有介绍信,涉及征地撤迁的档案查阅,馆长不再签字。
5.档案宣传为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出力。与区文联、作协、巴南日报社联合举办“我与档案”征文大赛,《我与档案的不解之缘》等10余件作品获奖;继续将档案编研纳入年初工作计划,早筹划早安排,《巴县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88-1994)在6月已印刷出版;丰富网站功能,及时更新网站内容,陆续上传档案方志成果,供公众免费阅览;开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接受群众监督。截至9月,我局上报各类信息101篇,其中《重庆档案》采用16篇,重庆档案信息网采用46篇。
二、地方志工作有序推进
1.地方志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1-9月,《巴南区志》总编室三个指导组继续深入全区115个修志部门开展资料收集、长编、志书的撰写等业务指导;实施《区志总编室、年鉴编辑部聘请人员绩效考核暂行办法》;拟定总编室《2014年志书编修工作计划》和制发涉及修志工作的8个文件;定期收集各单位修志工作进展情况并实行季度通报,为确保区志、镇街志、部门志编修工作夯实基础。
2.《巴南年鉴(2014)》编纂工作进展顺利。两会期间,开展《巴南年鉴(2013》赠书活动,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离休干部、各有关单位赠送《巴南年鉴(2013)》900余册;采取召开年鉴撰稿人培训会、电话催收年鉴稿件、认真做好审稿编辑、总撰、校对等工作,9月底,《巴南年鉴(2014)》已交付印刷厂第二次排版。
3.《巴南区志》、部门志、镇街志编修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区志》篇目终通过市志办评审;二是定期分类召开部门志、镇街志推进暨业务培训会;三是2月底全面完成对21个镇街提供的资料长编及相关资料的验收;四是截至9月,完成49个单位志稿的复审;完成《人大志》等14部志书的终审,《宣传工作志》等2部志书正在终审过程中;完成《区志》25篇196.5万字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