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重庆档案馆:作用不止查资料 还可办退休查工龄
提到档案馆,很多人都认为这里只是“查资料,做学术研究”的地方,然而,大渝网小编对重庆市档案馆进行了探访后,发现档案馆原来不只是用于学术研究,房地产、婚姻、户籍、人口、学籍等多个种类的信息,都可以在档案馆查到,这个“超级资料库”跟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联系日益紧密。
那么,市民到档案馆究竟能查到哪些资料?到档案馆查资料又需要哪些手续呢?小编带着这些疑问来到沙坪坝区的重庆市档案馆进行了探访。
重庆市档案馆究竟藏了哪些“珍宝”?
历史跨度近290年 “陪都档案”尤为珍贵
档案馆里究竟藏了哪些“珍宝”?重庆市档案馆保管处负责人告诉小编,档案馆馆藏的优势其实不在于某些个别藏品的珍贵性,而是在于其档案脉络的完整性。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人们认知过去,服务现在,把握将来的重要参考资料。档案馆是安全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的基地。
重庆市档案馆成立于1960年 3月,馆藏各类档案98万卷册,排架长度18千米,位居全国省级档案馆第12位,西部地区第3位。历史跨度近290年,年代最久远的档案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资料。
据重庆市档案馆副局长郑永明介绍,目前馆藏的档案主要包括五大类: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新中国成立后档案、音像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档案。其中清代的档案馆藏有533件,主要内容有个人、会馆、大清银行之间买卖田地的文契,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等。资料虽然不少,但有些杂碎,算不上系统。
而民国时期档案最多,有 50余万卷,是该馆主要特藏。其时间跨度为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南京国民政府陪都而形成的“陪都档案”尤为珍贵,被列为国家重点档案,是研究民国史、抗战史的重要史料,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都回到南京,关于国民党中央的大批档案也随之迁到南京,存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另外也有一部分被带到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有近36万卷,完整、系统地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市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历史沿革、组织概况、人事任免及其工作、生产情形。馆内收藏有近30家破产企业档案,主要由纺织轻工、化工、食品、电子、机械、煤炭等行业原国有企业破产后留存的档案。破产企业档案中大量涉及企业招工、职工名册、职级变化、工资名册等原始材料,是原企业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的凭证和依据。
这些档案全面记载了重庆市自1725年以来特别是1929年和重庆建市以后各个时期的真实面貌,揭示了重庆发展轨迹。许多与重庆有关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档案中也有反映,如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战时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国民党中央和政府机关在渝活动的部分情况、日机轰炸重庆、国民党当局迫害《新华日报》、重庆谈判、校场口事件、华莹山武装起义等等。
档案馆里可以查什么?
老年人办退休手续 招工档案可佐证工龄
“很多人不习惯来档案馆查资料,其实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实用的资料。”市档案馆利用处负责人表示,其中有不少涉及民生方面的内容,包括房地产、婚姻、户籍、人口、学籍、公证档案等,对老百姓而言最为实用。
如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可以帮一些人查询自己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户籍信息;1995年以前的学籍档案,可以供市民查阅学籍信息;部分招工档案,可以为老年人办退休手续、确定工龄提供佐证;另外,如果当事人结婚证件丢失或找不到,档案馆也可以为其提供婚姻情况的证明材料,再到民政部门补办相关证件。
“我们这里还有一些招工档案,虽然数量不算太大,但可以为一些老年人办理退休手续、确定工龄提供证明。”他说,有一些原来的老企业现在已经倒闭或者经营权发生了改变,当年的老员工现在想开工作证明,就可以到档案馆来找企业的备案信息和招工档案。他们来办退休查工龄,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且,将在档案馆查到的资料复印并加盖档案馆章后,还会得到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而且比一般证明更权威。
说到这里,郑局长讲了个档案可以确认干部身份佐证的例子,一姓王的某区代民办教师于1985年转为正式教师后,被确认为干部,后因夫妻关系调至贵州某校工作,在干部人事档案清理规范中,由于个人档案不齐全,没有反映其干部身份的资料。因接近退休又无法证明,他很着急,便来档案馆寻求帮助。在工作人员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查证了该同志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被确认为干部的文件批复。之后他好几次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这份档案对他而言就非常重要,为确认其干部身份提供了依据。
哪些人去档案馆查资料?
市民个人占七成 体现社会生活热点
与民政、公安等委办局办事大厅的车水马龙相比,档案馆里显得有些清静。据介绍,每年来档案馆查询资料的人数大约在5000人次,很多人还不习惯来档案馆查资料,想到查资料还是去图书馆的人更多。虽然做学术研究的还是占了多数,但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会来这里查询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重庆市档案馆副局长郑永明表示,以前都是以部门为单位的工作人员统一来查询,随着国家政策的演变,来档案馆查询资料的人群中,市民人数增多,大概占70%。其中前来查询资料的个人多为解决工龄、医保和婚姻证明等;单位多以编史修志为目的;而查询历史档案的以学者和学生居多,他们用以做专题研究或博士硕士论文,这类人群多从微观方面来切入;国外人士多则大多来自日本、美国等,他们更多偏向于查阅抗战时期的资料。
因为档案馆许多档案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查询档案的人群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热点。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些政策的落实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就体现在民间档案里,比如曾经有些市民家里留着十几年来的全家福,这些照片档案就可以反映出社会进步后人们生活水平、衣着打扮的变化。还有些人喜欢写日记和写信。这些书信往来中也会涉及社会的变迁。”
“为孩子办户口时,需要按照我国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来档案馆不仅可以找到以前结婚登记时开的证明,复印加盖档案馆章后,还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比一般证明更权威。”工作人员表示。
与图书馆公开出版发行不同的是,档案馆里的资料具有私密性和唯一性。“图书馆里很多书籍都是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来整理的,而博物馆的物品更多的是用来展览,在我们这里能查到的资料,图书馆里不一定能看到。” 郑局长认为这两者与档案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如何利用档案?
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免费查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到档案馆利用档案呢?市档案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档案馆的资料分为开放和不开放两种。其中,涉及政治运动、个人隐私和国家领土安全等内容的资料都属于不开放范畴内。
目前,重庆市档案馆已经向社会开放档案、资料、现行文件56万卷,市民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前往免费查阅利用开放档案盒现行文件,自去年8月1日之后实行免费查询制度,不收取任何费用。
市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的方式主要有:阅览室查阅、提供档案复制件、出具档案证明、电函查档、档案利用咨询、网上查询和预约调卷服务等。利用者可以通过摘抄、复制、购买、函调、咨询等方法索取所需档案内容。除在本馆查阅利用档案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一律不予外借。
当然,个人也可以向市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最近,这些民间的档案征集将成为档案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市档案馆希望更多人捐出自己身边的档案,与市民一起书写完整的城市历史。档案资料入藏档案馆后,捐赠者会获得捐赠证书,同时还享有优质优先查询档案的福利。”不过他说:“档案部门对于档案的征集也是有门槛儿的,具体的征集细节都刊登在其官方网站上,方便市民查询。”
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档案馆查询,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重庆市档案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对档案馆的宣传力度。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日,今年档案馆就在这一天来到解放碑广场开展了一次展览活动,吸引市民参观,向市民普及了一些档案知识,告知利用档案的作用。
“了解档案馆的人多了,有事情想到来这里查资料的人也因此增加了不少。”除此之外,重庆档案馆也很重视通过各类媒体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馆,而他们也会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为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谈到档案资料的保护方面,郑局长说,档案损坏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延长档案的寿命,对于档案资料的保存都是尽最大限度地“长久保存”。“我们的工作人员进入库房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只有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才能进入,做卫生清洁时必须戴上手套、鞋套。”同时,库房的温度和湿度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误解释疑
毕业生人事档案并非存放在档案馆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各大高校毕业生们开始集中离校。小编发现,不少毕业生离开母校后,最为“犯晕”的,就是和档案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人事档案由哪里接转?在外地就业或出国留学,档案又将怎么办?
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而言,档案将首次离开学校的“看管”,转至单位、人才等机构,很多人误以为自己的人事档案就是存放在档案馆里。
鉴于此种误解,郑局长耐心地给出了解释,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求学、就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是完成学校到用人单位之间的“接力”,所以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都由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存放,而非存放在档案馆。
那么,市民到档案馆究竟能查到哪些资料?到档案馆查资料又需要哪些手续呢?小编带着这些疑问来到沙坪坝区的重庆市档案馆进行了探访。
重庆市档案馆究竟藏了哪些“珍宝”?
历史跨度近290年 “陪都档案”尤为珍贵
档案馆里究竟藏了哪些“珍宝”?重庆市档案馆保管处负责人告诉小编,档案馆馆藏的优势其实不在于某些个别藏品的珍贵性,而是在于其档案脉络的完整性。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人们认知过去,服务现在,把握将来的重要参考资料。档案馆是安全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的基地。
重庆市档案馆成立于1960年 3月,馆藏各类档案98万卷册,排架长度18千米,位居全国省级档案馆第12位,西部地区第3位。历史跨度近290年,年代最久远的档案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资料。
据重庆市档案馆副局长郑永明介绍,目前馆藏的档案主要包括五大类: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新中国成立后档案、音像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档案。其中清代的档案馆藏有533件,主要内容有个人、会馆、大清银行之间买卖田地的文契,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等。资料虽然不少,但有些杂碎,算不上系统。
而民国时期档案最多,有 50余万卷,是该馆主要特藏。其时间跨度为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南京国民政府陪都而形成的“陪都档案”尤为珍贵,被列为国家重点档案,是研究民国史、抗战史的重要史料,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都回到南京,关于国民党中央的大批档案也随之迁到南京,存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另外也有一部分被带到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有近36万卷,完整、系统地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市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历史沿革、组织概况、人事任免及其工作、生产情形。馆内收藏有近30家破产企业档案,主要由纺织轻工、化工、食品、电子、机械、煤炭等行业原国有企业破产后留存的档案。破产企业档案中大量涉及企业招工、职工名册、职级变化、工资名册等原始材料,是原企业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的凭证和依据。
这些档案全面记载了重庆市自1725年以来特别是1929年和重庆建市以后各个时期的真实面貌,揭示了重庆发展轨迹。许多与重庆有关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档案中也有反映,如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战时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国民党中央和政府机关在渝活动的部分情况、日机轰炸重庆、国民党当局迫害《新华日报》、重庆谈判、校场口事件、华莹山武装起义等等。
档案馆里可以查什么?
老年人办退休手续 招工档案可佐证工龄
“很多人不习惯来档案馆查资料,其实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实用的资料。”市档案馆利用处负责人表示,其中有不少涉及民生方面的内容,包括房地产、婚姻、户籍、人口、学籍、公证档案等,对老百姓而言最为实用。
如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可以帮一些人查询自己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户籍信息;1995年以前的学籍档案,可以供市民查阅学籍信息;部分招工档案,可以为老年人办退休手续、确定工龄提供佐证;另外,如果当事人结婚证件丢失或找不到,档案馆也可以为其提供婚姻情况的证明材料,再到民政部门补办相关证件。
“我们这里还有一些招工档案,虽然数量不算太大,但可以为一些老年人办理退休手续、确定工龄提供证明。”他说,有一些原来的老企业现在已经倒闭或者经营权发生了改变,当年的老员工现在想开工作证明,就可以到档案馆来找企业的备案信息和招工档案。他们来办退休查工龄,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且,将在档案馆查到的资料复印并加盖档案馆章后,还会得到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而且比一般证明更权威。
说到这里,郑局长讲了个档案可以确认干部身份佐证的例子,一姓王的某区代民办教师于1985年转为正式教师后,被确认为干部,后因夫妻关系调至贵州某校工作,在干部人事档案清理规范中,由于个人档案不齐全,没有反映其干部身份的资料。因接近退休又无法证明,他很着急,便来档案馆寻求帮助。在工作人员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查证了该同志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被确认为干部的文件批复。之后他好几次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这份档案对他而言就非常重要,为确认其干部身份提供了依据。
哪些人去档案馆查资料?
市民个人占七成 体现社会生活热点
与民政、公安等委办局办事大厅的车水马龙相比,档案馆里显得有些清静。据介绍,每年来档案馆查询资料的人数大约在5000人次,很多人还不习惯来档案馆查资料,想到查资料还是去图书馆的人更多。虽然做学术研究的还是占了多数,但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会来这里查询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重庆市档案馆副局长郑永明表示,以前都是以部门为单位的工作人员统一来查询,随着国家政策的演变,来档案馆查询资料的人群中,市民人数增多,大概占70%。其中前来查询资料的个人多为解决工龄、医保和婚姻证明等;单位多以编史修志为目的;而查询历史档案的以学者和学生居多,他们用以做专题研究或博士硕士论文,这类人群多从微观方面来切入;国外人士多则大多来自日本、美国等,他们更多偏向于查阅抗战时期的资料。
因为档案馆许多档案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查询档案的人群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热点。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些政策的落实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就体现在民间档案里,比如曾经有些市民家里留着十几年来的全家福,这些照片档案就可以反映出社会进步后人们生活水平、衣着打扮的变化。还有些人喜欢写日记和写信。这些书信往来中也会涉及社会的变迁。”
“为孩子办户口时,需要按照我国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来档案馆不仅可以找到以前结婚登记时开的证明,复印加盖档案馆章后,还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比一般证明更权威。”工作人员表示。
与图书馆公开出版发行不同的是,档案馆里的资料具有私密性和唯一性。“图书馆里很多书籍都是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来整理的,而博物馆的物品更多的是用来展览,在我们这里能查到的资料,图书馆里不一定能看到。” 郑局长认为这两者与档案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如何利用档案?
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免费查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到档案馆利用档案呢?市档案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档案馆的资料分为开放和不开放两种。其中,涉及政治运动、个人隐私和国家领土安全等内容的资料都属于不开放范畴内。
目前,重庆市档案馆已经向社会开放档案、资料、现行文件56万卷,市民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前往免费查阅利用开放档案盒现行文件,自去年8月1日之后实行免费查询制度,不收取任何费用。
市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的方式主要有:阅览室查阅、提供档案复制件、出具档案证明、电函查档、档案利用咨询、网上查询和预约调卷服务等。利用者可以通过摘抄、复制、购买、函调、咨询等方法索取所需档案内容。除在本馆查阅利用档案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一律不予外借。
当然,个人也可以向市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最近,这些民间的档案征集将成为档案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市档案馆希望更多人捐出自己身边的档案,与市民一起书写完整的城市历史。档案资料入藏档案馆后,捐赠者会获得捐赠证书,同时还享有优质优先查询档案的福利。”不过他说:“档案部门对于档案的征集也是有门槛儿的,具体的征集细节都刊登在其官方网站上,方便市民查询。”
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档案馆查询,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重庆市档案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对档案馆的宣传力度。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日,今年档案馆就在这一天来到解放碑广场开展了一次展览活动,吸引市民参观,向市民普及了一些档案知识,告知利用档案的作用。
“了解档案馆的人多了,有事情想到来这里查资料的人也因此增加了不少。”除此之外,重庆档案馆也很重视通过各类媒体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馆,而他们也会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为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谈到档案资料的保护方面,郑局长说,档案损坏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延长档案的寿命,对于档案资料的保存都是尽最大限度地“长久保存”。“我们的工作人员进入库房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只有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才能进入,做卫生清洁时必须戴上手套、鞋套。”同时,库房的温度和湿度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误解释疑
毕业生人事档案并非存放在档案馆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各大高校毕业生们开始集中离校。小编发现,不少毕业生离开母校后,最为“犯晕”的,就是和档案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人事档案由哪里接转?在外地就业或出国留学,档案又将怎么办?
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而言,档案将首次离开学校的“看管”,转至单位、人才等机构,很多人误以为自己的人事档案就是存放在档案馆里。
鉴于此种误解,郑局长耐心地给出了解释,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求学、就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是完成学校到用人单位之间的“接力”,所以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都由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存放,而非存放在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