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档案局:让历史铭记荣光
核心提示: 档案是人类文明的足迹,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对档案人而言,过去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是春花秋实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档案人用行动让历史铭记了江津的荣光。
一串串荣誉见证着区档案局一年来的努力与汗水:区档案局紧紧围绕“一五七六”发展思路,求真务实,积极作为,顺利通过重庆市二级馆复查验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专项督查;地方志工作、年鉴工作被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评为“先进集体”。
亮点1
档案信息化步入高水平
“去年,我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昨日,该局负责人王晓梅告诉记者。
区档案局让档案管理进入信息化,其秘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馆藏建国后档案实现全文数字化,录入条目487万条,图像扫描2399万条,并利用档案查询系统,实现1分钟档案查阅,极大地方便了用档群众。二是对2963卷民国档案开展著录、裱糊、拟题名及数字化工作,于9月顺利通过市局专家组验收;三是经批准增设内设机构档案信息科,进一步强化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采访中,王晓梅表示,这些举措,不仅让我区档案管理更加规范,还让全区档案工作,提前步入信息化时代。
亮点2
档案管理利用再上新台阶
“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让我找到了在农技站工作期间的任职文件,增加工资终于有了着落……”去年5月的一天,在区档案局查阅档案的龙先生激动万分。
这不是个例。来自区档案馆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馆共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3.5万人次,提供档案4.3万份。该馆还从8月1日起免收档案利用费,惠及群众3万余人。
“去年,我们坚持在规范建设管理,征集接收档案、档案利用方面不断强化,效果明显。”王晓梅表示,以接收档案为例,该局对镇街、区级部门1993至2003年度的文书档案全部接收进馆,新接收15个单位文书、会计等门类的档案3630卷;完成轮船二公司等5家破产企业档案接收进馆;对陈富芳等捐赠的332份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收集进馆,整理照片档案47张。
亮点3
修志编研硕果累累
对一个地方而言,要修志编研,就是要将档案修志与文化有机结合,在民族文化中挖掘精髓,坚持认真做事,踏实编研,出炉系列精品。
去年,区档案局修志编研工作硕果累累,不仅完成了80余万字的《江津县志》(1986-1992年)初稿,还完成了57万字的《江津年鉴》(2013年卷)、江津史志文化丛书《江津大事记(1949-2009)》、《抗战时期的江津》等的编辑出版工作。
目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江津县志》预计今年上半年出版。
亮点4
指导业务当好“老师”
去年以来,区档案局在指导区西城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时,发现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多针对捐款捐物,缺乏对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进行帮助。对此,该局提出建立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以满足社会对孩子帮助的情感需要。随后,该局多次与区教委和西城小学沟通,将留守儿童帮扶和档案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试点工作。
为了发展档案事业,让档案工作顺利开展,2013年,该局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深入一线指导业务,当好导师,档案工作在全区蓬勃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拓宽指导领域,提供教育培训上门服务,并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王晓梅告诉记者。
2013年,该局在指导其他单位档案业务上下足真功夫,先后指导区国税局、玖龙纸业等8家机关、企业成功创建重庆市档案工作示范单位及市级标准,指导区社保局完成业务档案达重庆市级标准,对区林业局等46家机关、18家企业和12家破产企业进行档案业务指导。
亮点5
抓好党建联系群众
开展党建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区档案局一直在行动。
去年,为抓好党建,该局一方面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政策、理论、会议精神;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将党建工作结合到具体工作中,有力推进了全局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宣传活动是开展党建工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去年,该局就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多样活动。如2013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组织开展“档案在你身边”宣传咨询活动;去年11月30日,该局组织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向市民派发1600余份宣传资料和200本《档案典型事例汇编》。该局还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其档案地方志工作好的做法、经验,先后吸引《中国档案报》、《当代党员》等国家、市级媒体聚焦;切实加大与区内媒体合作,强化对内对外宣传,不断扩大档案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市局每月区县网站考核也遥遥领先。
除了强化宣传,该局还结合院坝会,深入农村、社区广泛宣传如何查档用档,开展送档下乡;结合承诺践诺评诺活动的开展,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每季度评选党员示范岗2名,营造热情周到服务查档群众、上门培训指导立档单位规范建档的良好氛围。该局机关支部被区直属机关工委表彰为“2012年-2013年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