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档案馆首次向公众开放 本网探秘"绝密"档案库(图)
人民网重庆6月7日电 (陈琦)提到档案,大家都会觉得特别神秘。一排排沉重的存档柜、一盒盒尘封已久的档案盒或许是人们对档案仅有的一点印象。
6月9日是首个国际档案馆日。今天,重庆市档案馆首次向市民开放,在参观档案馆珍贵资料之余,还首次观摩了档案修裱等平日不对外开放的“绝密”工作、零距离接触档案,感受厚重的档案文化。
去年受邀前往台湾巡展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展”出自重庆市档案馆珍贵资料。陈琦 摄
40余万卷民国档案被列为全国重点
据重庆市档案馆副局长郑永明介绍,该馆成立于1960年,全馆藏有档案资料95万余卷。记载了重庆地区自1725年(清代雍正三年)以来,特别是重庆建市以后各个时期的真实面貌,清楚地揭示了重庆历史的发展轨迹。
据了解,上至久远的巴县衙门史料、民国时期的“陪都档案”以及详实的三峡移民档案皆属全馆重点档案。特别是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所形成的40余万卷“陪都档案”,更是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档案,亦是馆藏的精品。其内容几乎涉及到陪都时期的政治、经济、防空、社会、对外交往、市政等方面。吸引不少海内外人士前来查阅“陪都”时期的珍贵档案。
神秘“藏经阁”里记录尘封多年历史
武侠小说里,珍贵的武林秘籍都放在“藏经阁”内,戒备森严。重庆市档案馆的库房如同“藏经阁”,珍藏着上起清代,下至当下数百年的档案。其门类之多,数量之大,名列西部地区前列。
进入档案馆的每份档案,最后的归属地就是库房。本网记者走进档案馆库房,宽大的铁门打开,顿时袭来一丝凉意。对纸质档案来说,恒温恒湿是最重要的保管条件,为此库房内装有温湿度记录系统、加湿器等,定期测量、适时调节,将档案置于最佳的保护环境中。
与书架不同,档案馆陈放档案的装具叫密集架,每一列密集架都装有转动装置。“你要翻阅第27列密集架上的档案,转动27列密集架外的阀门,这一列就会打开,而其他列的密集架依旧保持密闭状态。”工作人员说。打开密集架,各类档案映入眼帘,每个档案盒上都写有档案的标题,记录了重庆各个历史时期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内容。
首次对外演示档案修复精细工序
在档案修裱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泛黄的档案是如何进行修裱的:一份档案的去污、揭粘是修复的首要工序,据重庆市档案馆保护技术处副处长邹剑介绍,这道工序要把有污迹的档案进行清洁,并把粘在一起的档案分离。接下来的修补、托裱、上墙是“重头戏”。
“这些档案都是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修复处理时稍有闪失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邹剑告诉记者,每当遇到“病情”复杂的档案,大家还会开个小会商议对策,制订几套修复方案。”
推进档案数字化 查询档案更便捷
据了解,重庆市档案馆正在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民国时期的档案数字化进程已近半。这意味着,市民查询档案将更为便捷。在档案馆数字工作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对重庆市破产企业档案进行扫描存档。破产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档案上都一一清晰记录,这将是企业职工查询自己收入的准确依据。
“虽然档案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但这些年来,普通市民档案利用率还是偏低,长期的传统观念使普通市民产生了档案神秘的错觉,很多市民对档案查阅的内容、程序不是很了解。”重庆市档案局副局长郑永明解释,其实现在市民来档案馆查资料程序非常简单,一般情况只要凭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就能免费查询相关资料。
“在国外,档案馆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是民众常去的公共休闲场所。我们希望,普通市民能成为档案利用的主角,充分利用我们的档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