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档案局2012年度工作亮点凸显
一年来,江津区档案局在市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争创一流”工作思路,努力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神圣职责,重管理强服务,档案修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工作亮点报告如下。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新馆工程
新馆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新馆占地面积约30亩,建筑面积约10800平方米,投资预计6000万元,具有“五位一体”功能,是重庆领先,区县一流的档案馆。今年9月28日,江津区五馆三中心暨行政中心整体开工,作为五馆之一的江津区档案馆新馆迁建工程在滨江新城正式启动,预计2014年建成投用。
二、档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
一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日臻完善。今年投入88万元,建立了馆藏档案268个全宗的目录级数据共432余万数据条目以及2056余万页的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管理。二是信息服务平台得到新拓展。设立和充分利用互动玻璃橱窗展示平台,200张历史珍贵照片、局馆概况等内容让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档案局(馆)有关情况;增设“自助阅档”系统,方便档案利用者在各自的权限内自主浏览查询电子档案及相关资料。三是对公众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增设已公开现行文件、三农档案等网上阅档栏目,不定期上载各栏目信息340条、图片52张。四是移民档案数字化顺利验收。11月20日,区三峡移民档案进馆数字化工程顺利通过市局验收,共形成移民档案2576卷,2972件,图像扫描205476页,录入文件级条目78697条。五是重点档案抢救整理精细及时。已实施对1562卷民国档案裱糊、著录、拟提名及数字化工作,超额完成重庆市局下达的1093卷目标任务。
三、留守儿童建档试点顺利启动
注重留守儿童建档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档案管理,以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档案管理的通知》(江津府办函〔2012〕72号),牵头与区教委在江津区西城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建档试点工作,得到区领导高度肯定。
四、名人档案资料征集初见成效
启动江津名人档案征集工作,在《江津日报》、江津电视台、江津网、局公共信息网站发布名人档案资料征集启事,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名人档案资料。征集范围包括国家出版社批准出版的江津作家的小说、诗歌(含诗词、楹联)、散文、纪实文学作品及专辑;江津画家、书法家出版的书画作品专辑;江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专家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理论著作和优秀学术论文、经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等具有存史价值的文艺作品。目前,已征集名人作品103件,珍贵资料46册,珍贵照片58张。
五、档案编研成果进一步巩固
一是切实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编辑出版约60万字的《江津年鉴》(2012年卷);二是编辑出版《几水典藏--江津历史文物拾撷》,该书收集了江津古遗址91处,古墓葬426处,古建筑15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处,近现代史迹59处的相关图片资料,对增强江津人民认同感和自豪感,宣传江津地域文化,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完成《江津60年大事记(1949-2009)》文献初稿,文献记载了全区各行业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开拓进取的历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人民奋力建设江津的光辉足迹。
六、业务培训方式进一步创新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重点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培训。一是在6月和8月上旬,分两期对全区17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约350名档案专(兼)职人员进行了为期6天的文书、会计、照片档案业务知识培训;二是采取分片和重点培训方式,组织本局业务骨干对石蟆镇、贾嗣镇、重庆华能石粉厂、重庆天助水泥集团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文书档案、企业项目档案等专业知识培训。
七、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开展有序
依照《档案法》接收档案进馆的有关规定,出台《重庆市江津区档案局关于1993—2003年档案移交时间安排的通知》(津档发〔2012〕15号)文件,认真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对未移交的单位采取列出倒逼时间表、召开分析会、上门服务等方式深入镇街、部门开展档案移交指导与管理工作。截止目前,共接收67个全宗单位文书档案39497卷。其中:2012年新接收17个单位全宗文书档案4109卷,共9351件,整理检索工具64份,编研材料51份,为服务社会各界群众查询使用档案提供了保障。
八、档案查阅服务效率得到提高
坚持值守,准确查阅,周到热情服务,实现档案数字化查阅以来,今年共接待社会各界群众查阅利用档案12000人次左右,提供档案7600余份,为房产过户、林权纠纷、计生奖扶、农村土地确权、落实政策、编史修志等提供档案服务,全年无群访集访等档案信访事件发生,受到社会一致好评,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满足群众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日常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执法检查不断加强。与区人大、区法制办等组成执法检查组,对重庆竞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进一步推动全区档案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安全管理更加规范。特别注重消防和信息安全,每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重点对库房和机房进行深入细致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层层签订责任书,按照“一岗双制”要求,将责任落实到领导、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制度上墙有章可循,24小时巡逻监控,专人负责电子档案存储管理,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确保了档案馆库、电子数据安全。三是机关管理不断强化。在全区开展“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期间,局机关制定完善了机关学习、会议、接待、班子集体议事规则等15项机关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强化内部管理,7月,局机关支部被江津区直属机关工委表彰为2011—201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是业务指导继续强化。加强全区档案业务指导,帮助指导基层单位积极创建和达到创建标准,规范档案管理。指导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重庆华能石粉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达到重庆市档案工作晋升二级、三级标准;指导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江津分中心、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区委宣传部、区水务局、石门镇、贾嗣镇等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规范档案管理;指导重庆建工工艺有限公司等16家民营企业完成建档工作;指导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建档工作。五是外宣工作成效显著。在局机关出台《新闻报道和信息报送奖励办法》,将外宣工作纳入科室考核,鼓励干部职工撰写新闻信息;加强与《重庆档案信息网》、《江津日报》、江津电视台、江津网等媒体沟通协调,宣传报道档案工作亮点和动态,上报档案信息300余篇,被采用200余篇,分别在《中国档案网》、《中国档案报》、《重庆档案网》、《重庆档案》杂志等媒介中刊载,在《重庆档案信息网》全市区县信息考评中,多月排位靠前;加强区内党政内网信息报送,及时上报本单位重大信息和重点工作,全年报送累计达100篇,分别被《每日要情》、《一周政务信息》等多家内参采用,采用量创历史新高,在全区同类单位考核排位逐年上升。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新馆工程
新馆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新馆占地面积约30亩,建筑面积约10800平方米,投资预计6000万元,具有“五位一体”功能,是重庆领先,区县一流的档案馆。今年9月28日,江津区五馆三中心暨行政中心整体开工,作为五馆之一的江津区档案馆新馆迁建工程在滨江新城正式启动,预计2014年建成投用。
二、档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
一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日臻完善。今年投入88万元,建立了馆藏档案268个全宗的目录级数据共432余万数据条目以及2056余万页的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管理。二是信息服务平台得到新拓展。设立和充分利用互动玻璃橱窗展示平台,200张历史珍贵照片、局馆概况等内容让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档案局(馆)有关情况;增设“自助阅档”系统,方便档案利用者在各自的权限内自主浏览查询电子档案及相关资料。三是对公众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增设已公开现行文件、三农档案等网上阅档栏目,不定期上载各栏目信息340条、图片52张。四是移民档案数字化顺利验收。11月20日,区三峡移民档案进馆数字化工程顺利通过市局验收,共形成移民档案2576卷,2972件,图像扫描205476页,录入文件级条目78697条。五是重点档案抢救整理精细及时。已实施对1562卷民国档案裱糊、著录、拟提名及数字化工作,超额完成重庆市局下达的1093卷目标任务。
三、留守儿童建档试点顺利启动
注重留守儿童建档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档案管理,以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档案管理的通知》(江津府办函〔2012〕72号),牵头与区教委在江津区西城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建档试点工作,得到区领导高度肯定。
四、名人档案资料征集初见成效
启动江津名人档案征集工作,在《江津日报》、江津电视台、江津网、局公共信息网站发布名人档案资料征集启事,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名人档案资料。征集范围包括国家出版社批准出版的江津作家的小说、诗歌(含诗词、楹联)、散文、纪实文学作品及专辑;江津画家、书法家出版的书画作品专辑;江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专家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理论著作和优秀学术论文、经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等具有存史价值的文艺作品。目前,已征集名人作品103件,珍贵资料46册,珍贵照片58张。
五、档案编研成果进一步巩固
一是切实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编辑出版约60万字的《江津年鉴》(2012年卷);二是编辑出版《几水典藏--江津历史文物拾撷》,该书收集了江津古遗址91处,古墓葬426处,古建筑15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处,近现代史迹59处的相关图片资料,对增强江津人民认同感和自豪感,宣传江津地域文化,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完成《江津60年大事记(1949-2009)》文献初稿,文献记载了全区各行业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开拓进取的历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人民奋力建设江津的光辉足迹。
六、业务培训方式进一步创新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重点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培训。一是在6月和8月上旬,分两期对全区17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约350名档案专(兼)职人员进行了为期6天的文书、会计、照片档案业务知识培训;二是采取分片和重点培训方式,组织本局业务骨干对石蟆镇、贾嗣镇、重庆华能石粉厂、重庆天助水泥集团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文书档案、企业项目档案等专业知识培训。
七、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开展有序
依照《档案法》接收档案进馆的有关规定,出台《重庆市江津区档案局关于1993—2003年档案移交时间安排的通知》(津档发〔2012〕15号)文件,认真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对未移交的单位采取列出倒逼时间表、召开分析会、上门服务等方式深入镇街、部门开展档案移交指导与管理工作。截止目前,共接收67个全宗单位文书档案39497卷。其中:2012年新接收17个单位全宗文书档案4109卷,共9351件,整理检索工具64份,编研材料51份,为服务社会各界群众查询使用档案提供了保障。
八、档案查阅服务效率得到提高
坚持值守,准确查阅,周到热情服务,实现档案数字化查阅以来,今年共接待社会各界群众查阅利用档案12000人次左右,提供档案7600余份,为房产过户、林权纠纷、计生奖扶、农村土地确权、落实政策、编史修志等提供档案服务,全年无群访集访等档案信访事件发生,受到社会一致好评,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满足群众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日常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执法检查不断加强。与区人大、区法制办等组成执法检查组,对重庆竞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进一步推动全区档案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安全管理更加规范。特别注重消防和信息安全,每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重点对库房和机房进行深入细致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层层签订责任书,按照“一岗双制”要求,将责任落实到领导、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制度上墙有章可循,24小时巡逻监控,专人负责电子档案存储管理,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确保了档案馆库、电子数据安全。三是机关管理不断强化。在全区开展“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期间,局机关制定完善了机关学习、会议、接待、班子集体议事规则等15项机关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强化内部管理,7月,局机关支部被江津区直属机关工委表彰为2011—201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是业务指导继续强化。加强全区档案业务指导,帮助指导基层单位积极创建和达到创建标准,规范档案管理。指导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重庆华能石粉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达到重庆市档案工作晋升二级、三级标准;指导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江津分中心、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区委宣传部、区水务局、石门镇、贾嗣镇等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规范档案管理;指导重庆建工工艺有限公司等16家民营企业完成建档工作;指导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建档工作。五是外宣工作成效显著。在局机关出台《新闻报道和信息报送奖励办法》,将外宣工作纳入科室考核,鼓励干部职工撰写新闻信息;加强与《重庆档案信息网》、《江津日报》、江津电视台、江津网等媒体沟通协调,宣传报道档案工作亮点和动态,上报档案信息300余篇,被采用200余篇,分别在《中国档案网》、《中国档案报》、《重庆档案网》、《重庆档案》杂志等媒介中刊载,在《重庆档案信息网》全市区县信息考评中,多月排位靠前;加强区内党政内网信息报送,及时上报本单位重大信息和重点工作,全年报送累计达100篇,分别被《每日要情》、《一周政务信息》等多家内参采用,采用量创历史新高,在全区同类单位考核排位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