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璧山县六措并举,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12月4-5日,顺利通过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验收组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三个获得“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县)”称号的区县。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落实创建责任
召开创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动员大会,制定出台《璧山县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实施方案》。各镇街、部门层层动员,组织各村召开动员会,制定具体创建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人员,落实工作责任。组织召开全县创建工作推进会,总结前期工作成绩,安排部署后期工作,分管副县长与各涉农部门、各镇街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县档案局于今年年初制订《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迎检自查方案》,将迎检自查工作分为镇街自查、调查摸底阶段、突击迎检、工作总结四个阶段,为迎检验收做好充分准备。今年8月,印发《璧山县政府办关于做好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迎检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创建迎检工作责任。
二、落实经费,完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
全县共投入创建工作经费400余万元。投入10万元更新县档案馆馆库档案信息化电子设备。镇街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考核办法,把创建工作纳入镇街对村的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全县各镇街、村档案室配齐档案柜、灭火器、电风扇、计算机、空调等设施设备,统一制作档案管理制度200余张并上墙张贴,建成镇街综合档案室15个、村(社区)档案室187个。
三、精心组织,规范村级档案管理及利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党员远程教育网,指导各行政村建立村级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落实14名专职工作人员对全县各村进行档案业务指导,规范村级档案的分类、整理。认真对照创建活动指标体系的要求,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门类档案的归档整理15000卷(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全县镇街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负责人召开县级检查工作筹备会,布置检查相关工作。县档案局牵头,局领导分别带队,分成四个小组对全县镇街、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明确档案工作职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组织2个检查督促组对镇街进行检查指导,查漏补缺。各镇街档案室按照市级机关档案室标准改造,镇街、村级档案资料基本做到收集较完整,整理较规范。2009年以来各镇街、村(社区)档案室共接待群众查阅利用2300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3000卷(件)。
四、整合资源,促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全县149个村全部配备计算机,148个村连接宽带互联网,106个村连接党员远程教育网。县档案局加强网站建设,增设“三农档案”专栏,组织专人收集227条中央、市、县三级出台的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录入璧山档案方志网,并刻录光盘300张、编印书籍500册,分送到各村,使村民“一般不出村”就能够查阅有关“三农档案”信息。
五、加强协作,建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体系与机制
县档案局主动加强与民政、农业、组织、林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相关涉农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档案工作协作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专项工作中,各涉农部门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负责、依法督查、求实求效,做好自己的业务档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
六、挖掘潜力,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创新工作
县档案局充分挖掘涉农档案信息资源,将馆藏涉农档案信息上传到县档案局网站,方便人民群众利用。截至2012年8月,已更新33733条三农档案目录及馆藏全宗信息,使农民足不出村,轻点鼠标,就能享受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送档下乡”活动,在镇街场镇上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接受咨询,现场为老百姓查阅档案信息,让老百姓了解档案,并保管好、利用好自己身边的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