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档案,乐了农民——记者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村镇的所见所闻(图)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如今,九龙坡区档案馆镇级查阅点的建立,使其所辖11个镇的人民群众享有了这种档案查阅利用的便利;而其105个行政村全部建档,70%达到规范化要求,全区建立了农户档案23666户,85%的村实现了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15%的村实现了光盘和纸质形式的档案资源共享。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维权……似乎已处处离不开档案,村里有了健全的档案,农民乐了。
图为 农户档案 冯 ? 摄
记者在九龙坡区走访了石板镇和白市驿镇的海龙村,清洁、整齐、宽敞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联排别墅型康居房,路边的幼儿园、村办公大楼……走在村中,已感受不到城乡的差别,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路上往来的村民们一个个神情怡然,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舒心了,那么档案在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变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档案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海龙村16社社长徐国明对记者说:“农户档案在工作中帮了我的大忙。”原来,在16社土地流转过程中,徐国明对社员的土地承包情况不十分了解,为了使工作顺利开展,他来到海龙村档案室,仔细查阅了“海龙村16社社员土地承包面积”档案资料,并认真核对了该社社员土地承包面积,使得接下来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非常顺利。据记者了解,九龙坡区结合区委组织部开展的民情信息库建设,截至2010年底,已为79809户村民中的23666户建立了农户档案。
农户档案到底什么样呢?在村档案室,我们看到了档案柜中一个个排列有序、B4纸大小的牛皮纸袋。封面上端横排印有“农户档案袋”5个红色大字,下排是户主、性别,所在区、镇、村、社,再下面是档案登记表格。掏出里面一大摞档案,我们看到有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房产证、土地证、农户享受政策优抚情况表等10余种资料。关乎一个村民一生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情况的资料、证件均囊括其中。(见图)农户档案对于每一个村民真是太重要了。
农户档案在工作上是助手,在生活上也可以帮助村民解除后顾之忧。从外地来海龙村务工的黄富强,想将儿子送到村里的海兴幼儿园学习,但担心幼儿园的设施、安全和教学质量不到位。他到村档案室查询了解了海兴幼儿园的情况后,解除了心中顾虑,放心地将孩子送进该幼儿园学习,他工作起来也就踏实、安心了。
档案化解邻里矛盾 使村民和睦相处
海龙村地处中梁山西麓的城郊结合部,属重庆西城规划区。2001年12月由原海螺村与龙台村合并而成。当时,村里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不断,社会治安问题频发,是个出名的穷村、乱村。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10年后的海龙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在城乡建设互动,共建与共享同行的发展进程中,档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助推作用。
海龙村6社村民廖帮禄,在村里修公路时因放炮将其房屋损坏,致使其墙体开裂。现邻居凌泽福的新建房屋与廖帮禄的房屋相邻,在凌泽福放炮平基时,廖帮禄以放炮已使房屋墙体开裂为由,不准其继续施工,并要求赔偿。邻居之间发生纠纷。经村委会调解,村干部向廖帮禄提供了档案室保存的《关于解决白市驿镇海龙村廖帮禄房屋损坏的赔偿》文件,明确了当时的解决情况,减少了他与邻居之间的矛盾,使两家和解。
档案为村民维权提供佐证
海龙村12社村民唐明云说到利用《土地承包合同》帮助他维权,至今记忆犹新。原来,重庆力源一家碳素制品有限公司在修建厂房围墙时,因为下大雨导致围墙垮塌,影响了唐明云的土地。于是,唐明云到村档案室查阅了海龙村与这家碳素制品公司所签的《土地承包合同》,明确了当时所签合同内容,并复印了一份找到该公司索赔对他造成的损失,该公司见到合同无话可说,马上向唐明云支付了赔偿金,解除了双方的矛盾。
档案让老党员、老干部感受到党的温暖
在石板镇高农村,几位老党员对村里建立健全了全村党员个人档案赞不绝口。他们告诉记者,村档案室里的党员入党材料,为村里几位老党员享受区、镇党委对老党员的关怀提供了依据。在村档案室中记者看到,2010年来,该村共有10人获得老党员生活补贴,其中有40至49年党龄的老党员9人,每人享受了80元/月的生活补贴,有50至54年党龄的老党员2人,享受了100元/月的生活补贴,档案让党对老党员的关怀落到实处,得到全村党员口碑。
在海龙村,14社的离职老干部陈泰祥告诉记者,他在听说重庆市委准备提高村级三职老干部生活补助后,不敢确定自己享受金额的档次,于是便到村档案室查阅核实《关于提高村级(三职)老干部生活补助的通知》,了解了其个人应该享受的金额档次后,解除了自己心中的顾虑。
村民入住了崭新的联排别墅型康居房,不少人家还拥有30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室内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天然气保障供应;新道路贯穿全村,环境卫生大变、社会治安良好;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休闲广场供村民学习、娱乐……农民乐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是幸福的。档案的周到服务会让农民笑得更开心,档案的真实记录也会让一个村庄实现长久健康发展得到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印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新闻单位编辑记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为贯彻这一文件精神,宣传报道基层档案部门服务民生的新举措,了解基层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自9月起,本报组织记者分期分批到各省基层档案部门开展采访调研活动。采访调研活动所撰写的有关基层档案部门新举措、新思路、新经验的文章,自今日起刊登在本版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来自一线的报道》栏目中,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