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的思考
初读这个题目,感到有些困惑,纠缠在是对历史的研究或是对档案的研究亦或是对历史与档案的共同研究,后来通过一番思考,也就自认为既对历史也对档案都进行研究特别是透过档案对历史进行研究才是出题人的本意了。单就乌江流域抗战而言,在中国的抗战史上,较之其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对日作战的惨烈状况相比,也许少了些残垣断壁、血肉横飞、尸骨遍野的画面,故声望有些微弱。因此,多年来对该区域在抗战期间的所作所为,后人的关注显得十分不够,甚至有被忘却的倾向。然而历史实情是在中国抗战处于十分困难时,乌江流域因为乌江航道、川湘公路和该流域内盛产的桐油资源,为抗战时联接前线与后方物资输送,争取对美贷款,坚持抗战至最后胜利的作用功不可没,是其它战区与后方不可替代的,这一史实不应被遗忘。试想在当时抗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二条通道与区域内特殊资源的存在,也许中国抗战的历史又有另一种写法。基于此,下面本人就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的研究作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被忽视的历史
在中国抗战史上提起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国人大都耳闻详熟,这两条来自空中和陆路各一的通道,为确保中国抗战时期获得外援供应功不可没。关于这两条通道的研究,在史学界一直都很火爆,这主要是基于这两条通道的国际性和外国友人的参与性以及滇缅公路成为抗战时中国通过陆路获得大宗外援的唯一性。当人们把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放在这两条通道的时候,还有另二条在国内的当时连接抗战后方与前方的川黔湘水陆联运线和川湘公路不经意的被冷落了。而这二条水陆通道为巩固抗日大后方的建设、争取美国援华开启战时中美合作、止住日军西进、确保陪都安全、坚定国人抗战信心、融入民族间的团结等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的节节进攻,中国大片领土沦陷,战略后方越来越小,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成为中国抗战的总后方。当日军把战略眼光放在长江航道,以为封锁长江便能斩断前方与后方的联系,便能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时,日军没想到甚至当时许多国人也没料到在崇山峻岭之中被世人称为蛮荒之地的乌江流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季,竞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这一流域内出产的桐油,居然成就了中国在整个抗战期间而且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早的一笔对外借款――“桐油借款”,正是通过这笔借款打开了美国援华和战时中美合作的开端,为后来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形势变化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一流域同时更间接地为常德保卫战、以及对日最后一战――芷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乌江流域的抗战,它不是体现在直接与日军面对面的拼杀上,而是表现在战事爆发后因应而生的关联战局胜败的许多事象的重要性上。当然这一区域最值得世人关注的也莫过于这一时期川黔湘水陆联运线和川湘公路上繁忙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军需物资与桐油应是最主要的运送品,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应是这条道上的主力军。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二、关于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所涉地域的确定
乌江流域面积很广,乌江流域抗战最出彩的还是乌江航道繁荣这一时期。这时的乌江航道也就是从涪陵溯乌江而上直至能够通航到贵州思南一带。但是我们在研究这个流域抗战的时候,视野不能拘泥于乌江流域的字面含义,必须明白乌江航道繁荣的前提是1940年6月宜昌陷落后,长江航运被日军封锁瘫痪,前线物资运输被迫开辟川黔湘水陆联运线,这条新线由重庆经长江至涪陵入乌江,经陆路越过分水岭入沅江水道抵达沅陵、常德。这道水路联运线有两条辅助线经过贵州省境,第一条辅助线由涪陵经彭水龚滩至沿河转陆运至秀山,由秀山通过酉水或者茶洞转运至湘西。第二条由沿河延至思南转陆运经闵家场至江口,再利用锦江、辰水过铜仁、麻阳至辰溪,又经沅水而达沅陵、常德。可以想象在抗战时期,整个大湘西(含现湘西州和怀化地区)作为紧邻前线的地带,所驻军队和外迁机构以及容纳的难民日所耗损的军用与民用物资是何其巨大,这条川黔湘水陆联运线又是何等的忙碌。因而研究乌江流域的抗战,应与黔东北、大湘西联系起来,这样研究出的成果才显示它的因果逻辑和内容上的丰满。这一区域所在县、市,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但却分属不同的省份,而且距各自的省会均在千里之外,如属于四川辖制的秀山就距成都2000多里,因而管理极为不便,自秀山1736年“改土归流”置县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这些地方做官之人未免不产生许多落寞,赴任之日其内心可能就在划算如何离开了,加之历史上这一区域有的经历土司时代,有的处于“汉不入洞、苗不出境”的汉、苗长期对峙割据,民族关系复杂,民风剽悍,治理极为不易。国民党政府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曾有把该区域单独设立特区的构想,并且前期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搁置。由上述诸多原因导致该区域县、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以及由此而在抗战时为加强该地管理而设立的特殊机构和采取的特别手段,也需要我们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把该区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另外,就战时著名的川湘公路而言,从它的走向綦江-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湖南花垣-吉首-泸溪来看,经过的区域也在乌江流域和沅江流域,同属武陵山区,因此,本人私下认为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如果要研究得更好、更透彻、更准确,它的区域最好扩至到今渝东南、黔东北、大湘西,最好更名为“武陵山区抗战历史档案研究”。
三、关于区域内抗战历史档案研究的现状
就档案界而言,众所周知的原因,编研一直都处于短板,特别是区县这一层面,多年来主要致力于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在档案馆三大体系建设和多位一体功能建设方面投入和作为要更多一些,而通过利用档案进入深层次的研究以彰显档案文化的魅力是做得不多的,有的档案部门为了达标也出了一些编著,但大多编而未研,质量不高。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目前现状如何?本人没有调查,不能妄下结论,以秀山为例,目前就抗战历史档案方面的研究很少很单一,迄至现在,仅有秀山档案局编而未研的《抗战时期秀山飞机场建筑始末专题概要》以及县政协文史委编的《一九三九年日机轰炸秀山纪实》。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抗战历史档案的氛围没有形成,人们的关注度不够;二是对档案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功能认识不足;三是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署;四是经费不足、人员不足和缺少编研方面的专门人才;五是现存的抗战历史档案馆藏不多,秀山档案馆馆藏现有民国档案453卷,1937年至1945年的案卷仅207卷,主要涉及国民党政权在秀山这一时期的党务、政务、军务、交通、邮政等方面的内容,就这一阶段最能展示秀山抗战历史档案内容和特点的川湘公路整治,秀山机场建设,秀山县城被炸,国立八中在秀山,川盐济湘,秀油(桐油)经销等档案不多且提及甚少。尽管有上述原因,但并不是我馆今后不开展此项工作的理由,下一步我馆就抗战历史档案研究的设想与规划是:一突出地域区位特色,凸现区域内土家、苗、汉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抗战主题。秀山在抗战时期,间于川黔湘水陆联运线最便捷的通道上,是川黔湘交汇地,抗战前素以“匪区”著称,自古以来民间纷争不息,社会一直都很动荡,而在外敌当前的抗战时期却出现难得的治安稳定,通过川黔湘水陆联运线的物资能够平安过境,族际之间的纷争也得稍事歇息,这应是一个奇迹。二突出秀山重大抗战历史事件,牢固当地民众的抗战历史记忆。机场建设、日机轰炸、水陆联运、川盐济湘、国立八中,秀油(桐油)经销等应是秀山抗战历史的研究重点和档案征集、收集、挖掘的重点。三利用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台,展示好抗战历史档案,开办抗战历史档案讲座,制作反映抗战历史档案的专题片。四 寻找还在世的经历抗战时的老人、军人做好口述历史记录,挤出一定资金做好对保存在民间的反映这一期间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加大对抗战历史的田野调查,注重对抗战历史遗存的建档和保护。五跳出现有馆藏的桎梏,加大区域内馆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这方面的馆藏与研究成果。六 谋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适时的时候依托秀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不定期举办渝湘黔两省一市之武陵山区抗战历史档案文化论坛,为秀山多元文化交融地注入更多的抗战文化血液,加深县域内历史的厚重感,为本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档案部门的力量。
四、关于渝黔合作开展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一)渝黔合作应拓展为渝黔湘合作。这是基于由乌江航道至沅江渝航道而形成川黔湘水陆联运线的历史;基于战时川湘公路连接川东南与湘西的历史,基于当时前方与后方、陪都与前线联系最为紧密的历史;基于土家、苗、汉等民族团结协作共赴国难的历史;基于该区域战时出口桐油所占份额较多,为中国抗战获得第一笔借款的历史;基于对日最后一场战役和在此区域受降的历史;基于多一个省份参与研究就多一份力量,引发关注,形成集群效应的考虑。
(二)在此区域开展抗战历史档案研究要目的明确,不应是为了研究历史档案而研究历史档案,要结合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做出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要注重政治性与政策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通过二省一市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学会,借助川黔湘水陆联运线、川湘公路、桐油借款等抗战历史档案研究,在全国尝试档案文化的打造,从而实现档案工作的创新;亦或是借助战时区域内水陆通道的研究进一步颂扬民族团结的必要;也或者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使其成为当今国共两党合作交流的又一新话题,成为大陆与台湾之间走动的新选点;更或者是在这一区域之乌江画廊、梵山净土、神秘湘西风景线上于游客的心里再增加些抗战历史的景况,如现存319国道原川湘公路上之矮寨公路奇观,就很能让过往者勾起对那段艰辛岁月的回忆。上述几点只是提供一个就此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目的性的一个参考,所想表达的意思就是研究目的的重要性,这将关系到此课题的生命力、影响力以及支持的程度与参与度。最好的预期是通过二省一市及区域内所属区、县市的共同努力,把此区域内抗战历史档案的研究上升到国家档案局和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的层面,使其借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的国家战略建设武陵山区抗战历史档案研究协作区,从而为此经济协作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历史档案方面的服务。
(三)重庆市档案局或档案学会是否可因抗战时重庆的地位和目前重庆抗战历史档案文化优势牵手贵州、湖南档案部门,构建以重庆、涪陵、彭水、沿河、思南、铜仁、芷江、怀化、辰溪、沅陵,吉首、秀山、酉阳为节点的环状形渝黔湘武陵山区抗战历史档案研究基地,联合该区域内的吉首大学、长江师院、铜仁学院,与档案部门共同围绕主题,分设课目,定期汇集成果,召开研讨,逐步打开局面,渐次拓宽影响;市档案学会也可创办《武陵山区抗战历史档案研究》刊物,动员社会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人对此进行研究。通过举办活动、创办期刊,使该区域抗战历史档案研究活跃起来,从而推动对战时川黔湘水陆联运、川湘公路、桐油借款、土家苗汉民族抗战等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另外,也通过挖掘该区域内民众“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坚韧不拨、团结协作”的抗战精神,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用于鼓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于今天去为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这样的话,乌江流域抗战历史档案的研究就有意义了。